专题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公告专题报道 》 2016李韶计划

李韶计划感想——李佳怡

 三座城,八个人,一种意识

李佳怡
香港中文大学“天人合一”景观
今年的李韶计划,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北大元培学院协办。项目历时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77位参与者的足迹跨越香港、新加坡和北京三地,在三地共计聆听了近40场讲座,到访了20余家机构。项目探讨的主题从个人到企业再到政府社会,涵盖了创新、领导力、全球化、公民社会、环境、社会责任等多个议题。如今项目已经结束了一个多月,回望项目,我认为带给我感触最深的部分,分别来自于三个城市给我的直观感受,小组八个成员间的交流,以及项目主题带给我的某种社会意识的萌发。

 

三座城

我眼中的香港,在规则意识与自由精神的维护下,每个人都尽职尽责,这些让这个尽管看上去已经有些不堪重负的城市依旧能井然有序地运行着,不至于偏离轨道。而香港人,似乎也不是之前我们一贯标签化的样子。高冷、激进、功利这些词语其实离我接触到的香港人都很远。特别是当你与他们相处、交流、共事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很平易近人;所谓的“激进”也并非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因为做事讲原则,对事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功利”则更像是一种非常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决绝,而追求这些东西背后的驱动力其实是为了守住自己的小幸福、小日子。

 

在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社区服务的议题被频繁提到,从中我也看到人民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的可能性。新加坡有很好的城市规划和贴心的政策设计,这些来自政府的决策满足了大多数人民的需要。而反过来,这样一个理想之城的存在又引导和激发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采取一种更为妥当的行为和观念意识,去维护共同的家园。此外,高度交融、和平共存的不同民族也是新加坡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在快速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之中,新加坡对于不同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没有丝毫的懈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不同风格的街区、不同习俗的节日,以及不同风味的食物,都是很好的印证。像我们参观的公共组屋,就采取了按族群比例分配的政策,政策对每一种族的人在同一社区所占比例进行了相关规定。通过这样的举措,新加坡发展出了一套多民族多元一体的基层社区体系,并以此来促进各民族融合而居,防止种族天然隔离的出现。

小组成员在新加坡滨海堤坝顶层露台

 

项目的最后一周回到北京,回到学校,见到熟悉的老师和同学,那种感觉真是亲切又感动。毕竟,出外学习不仅关乎出发,关乎远方,也关乎回望。在项目的安排下,我们到访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地。我们看到,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北京,作为首都,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科研、国际交往……几乎所有的城市功能都向这里聚集,而随着大量资源的扎堆,四面八方的人口也被吸引过来。外来人口问题,户籍问题,住房问题,环境问题等交织,共同构成了北京的“首都城市病”。的确,北京有它不尽如人意的一面,但或许正是因为长期生活且即将更长期地生活在这里,我能够理解问题发生的某种必然性,和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北京已经到达了一个不得不变的时间节点,在种种问题的倒逼下,其实我还蛮期待未来规划中那个更宜居、更创新、更国际化的北京。

 

八个人

     项目的大部分时间和活动,我们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其实在参加这个项目之前,我想每一个参加者对于小组的概念,都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一直在鼓励我们要学会与别人合作,要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但即使这样,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合作的意义在哪里?合作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怎么样的合作才是有效的?而什么样的合作是失败的?如何协调你与其他合作对象的关系等问题。在小组内部,每个人的观点都值得尊重,因此首先我觉得能够学会倾听,或者说学会欣赏别人的发言和观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有时候,团队合作与独立工作相比,思路会更发散,会有更多不同于自己的想法,有时也会需要花上更多的一些时间。可以理解有的同学因此而不想在团队讨论上浪费时间,但是我总觉得我们来参加项目,不就是应该听一听别人怎么看问题,不就是应该在与别人的交流上“浪费”一些时间的吗?反之,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在进行严谨的探讨的时候,我们不能太由着自己的性子,当然也不应该持有标签化的偏见,因为这种不经意间的感性,往往会对思维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最终带来非常多的不理性。尊重对方也应该包括对他个性的尊重,对他做事风格以及处事方法的尊重。

小组成员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

 

     除了一起学术,剩下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八个人在一起玩耍啦。在三座城市走过的那些路,吃过的那些东西,做过的那些事儿,因为有了你们的陪伴才显得格外有意义。在旺角的KTV点很多的周杰伦;在葵涌的小商店买一件姐妹装;在Bugis吃三顿晚饭;在担心没准备好的中期报告时抽中10号;在古树前许愿望然后匆匆跑掉;躺在床上拍一张《闺蜜》海报;酷暑下贴上退热贴只想一起静静地做宝宝……

小组成员在新加坡

 

一种意识

坦白说,项目之前,我没有刻意地去思考过项目主题中关于“成功”的问题。首先我不是很看重个人是否成功,而在一个更广的维度上,至于什么是“社会的成功”,我好像又不大有这个词的概念。所以对我而言,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在于,它通过讲座、实地考察、体验活动等形式帮我构筑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图景,并用摆在我面前的、触手可碰的事实告诉我,这个现代社会,并不够好,而青年一代,则有责任去作为、去改变。项目过后的自己感到被激励、被鼓舞,但从心动转化为行动,还需要更多的付出。而这也将是我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努力的方向和命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