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元培学院的5名志愿者在北京大学关工委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陈凯老师的带领下拜访了有着“诗译英法唯一人”称号的许渊冲老先生。传薪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同学们受益匪浅的同时,也给老人带来了关怀与温暖。
许老先生对志愿者们的来访表示欢迎,当听到同学们此行是为了关怀离退休老教师时,他摆摆手说自己是“退而不休”,仍然在坚持为翻译事业而笔耕不辍。随后,许老先生亲切地讲述了他在西南联大时期求学与做军事翻译的趣事。他提及自己当年和同学们一样大的时候已经开始做翻译,还重点讲述了他为陈纳德上校解释三民主义的故事,由此勉励同学们不荒度青春,要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做贡献。
在回忆往事时,讲到激动处的许老会指着书架上的照片将其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当听闻同学们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很感兴趣时,许老主动去到书房电脑前为大家展示自己翻译的工作内容与程序。在活动尾声,许老还耐心地为大家签名题字并合照留念。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年老不意味着理想的消亡,也不意味着停下前行的步伐——我们活着,我们记忆着,我们就成长着,我们就永远年轻,永远怀有着热泪盈眶的权力。”
——高楚珊
“去生活、去创造、去用生命再造生命;去热爱、去坚守、去为伟大的事业奉献。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而对于国家的深情更是一个人坚守的本源。这就是许老教会我的,用自己的努力让片纸浮光、为每一天值得被记住而砥砺。”
——任则燊
“翻译是一代代人接力的过程,每一代人都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添砖加瓦才能构筑出中华文化。那天许渊冲先生兴致很好,耐心而激烈地说了很多。走出门后很久,我都沉浸在他声如洪钟的话语里,在震撼中自勉,于无言中景仰。高山仰止,他便是那山。”
——许诚谦
“看着眼前的许老师,我仿佛看到的还是当年那个勤奋上进、意气风发的少年。青春就这样久久地留驻一个人的身上,这本身是很神奇的事情。在求学的年纪见到许老师,这是何其荣幸的一件事。法语专业的我,听过许老师的殷殷嘱托后,更多了一份使命感,决心要更坚定地把这条路走下去。”
——王雨菡
此次传薪活动不仅为许老带去了学院同学们的关怀,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翻译界泰斗的了解,增强了他们为国奋斗、奉献的热情。
11月8日下午3点,元培学院5名志愿者在陈凯老师以及元培学院团委书记李豪老师的带领下看望了北大退休老教授、印尼语专家梁立基先生。
“风雨人生,报效祖国”是梁老一生生动的写照。谈起往事,无论是童年在印尼街头为抗战募捐,还是在特殊年代孤灯下翻译毛选,抑或是筚路蓝缕力推北大东语系茁壮发展,梁老提到最多的是对祖国的一片赤诚情怀。正是这种情怀支撑着他从稚嫩少年成长为学术泰斗,成长为“架设文化桥梁的民间大使”。
临走之时,梁老对同学们提出期望,希望同学们能够不忘初心,不枉青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并为大家题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梁夫人也深情嘱咐,告诫同学们要加强身体锻炼,阅读学习之余,要多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子,人才能更加“有劲”!
“最令我们晚辈动容的是梁先生夫妇不服老的精神,梁先生在九十多岁的年纪还坚持学习电脑使用,坚持体育锻炼。梁夫人则十分健谈,给我们讲起她当年千里求学的艰辛与抗美援朝、戎装报国的自豪。梁夫人还特地为我们煮了印尼咖啡,在立冬的日子里,我们的心里无比温暖。”
——薛子城
“老师叙述得很生动,在回国的时候,睡在货舱的甲板上,遭遇了12级台风,甚至遭遇了美国空军和国民党的阻挠,随着海洋上下起伏,身体左右翻滚,浸润在海水里,坏境之恶劣,境遇之艰险,难以想象他们如何过了台湾海峡。但老师为我们做出了解释,是回到祖国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老师明白作为第一批归国华侨会遭遇什么,但是这没有让他丝毫退缩。”
——孙世元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梁老面对阻挠不曾畏惧,他深情地说:‘海外华侨、海外孤儿特别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愿意奉献一切。’如此赤忱爱国情深深地感染了我。
老人家也很幽默,当谈起当年篮球队的经历时,梁老风趣的说:“当年我在篮球队当中锋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粉丝的!”这样乐观年轻的心态也让我久久难忘。”
——吴浪宇
“最重要的体会是,人的生命轨迹不只取决于自身努力与历史进程,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一些随机因素,正如量子力学。先生说了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把能做好的事情做好,能不能成是另外一码子事,是看天命的。’”
——张子元
立冬的日子,我们在教授家中聆听了一场生动的思政课,梁老夫妇的幽默风趣、人文涵养着实的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久久难忘,我们与教授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如沐春风,如逢甘霖,这便是老教授的力量。
“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元行传薪,我们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