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事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学生事务 》 学生活动

团校× 三学 |《科学作为天职》读书会成功举办

11月8日晚上20:00,由元培学院团委主办,元培学院学生学术学会、信息管理系团委协办的“《科学作为天职》通识读书会”在俄文楼113室举行。

 

 

本次读书会由元培学院2016级本科生,PPE学会前副会长李晨光学长领读。通过学长细致深入的讲解和大家热情似火的讨论,同学们初步学习领悟了马克斯·韦伯《科学作为天职》演讲中蕴含的深邃思想。

 

在有奖问答环节,为了考察大家对文本的理解,李晨光学长首先根据文本提出两个问题,对正确回答出问题的两位同学各发放奖品《科学作为天职》李猛老师签名版一本。

 

读书会开始后,李晨光学长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了一下韦伯的生平经历和文本的写作背景。接着他结合德语原意和当时德国的时代背景指出了文章题目的深入内涵,明确了“科学”与“天职”两个词的释义。

 

在大背景介绍后,学长带着大家细读文本第二部分,讨论重要问题,深入解读韦伯对理性主义深刻的考量,一针见血地点明选择学术道路应该以对科学的激情作为指引科学的确定,要做到为了科学而科学,要把坚持理智化的道路作为一种道德义务。

 

最后全体到场的同学和李晨光学长合影留念,宣布读书会圆满结束。

 

 

元培感想篇

 

徐沛然:这次读书会给我带来了很独特的体验。身处于一个纯理科的方向,说实话我已经很久没有认真地阅读一本书了。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抛开数学题、编程题,仔细分析文章的机会,让我体会到了从字句中剥丝抽茧,感受作者思想的乐趣。另外,这次阅读的文本也是很有意义的。从外部条件上来看,它让我们认识到从事学术工作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认识到这条道路上的不确定性;从内部因素上来看,它让我们思考在科学专业化、社会理智化的当下,学术研究的真正意义究竟何在。我相信这些思考对未来我的职业选择乃至人生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许诚谦:当时我读完韦伯的原文就几乎要拜倒在他脚下了,李晨光学长又解读出文本背后的东西。这个文本本身不太好懂,晨光学长解读得却很好,语言很浅显,内容又很深刻。小细节背后就有深意。一些很隐晦的文字原来是在评论当时的其他学术观点,能从中看出那个时代学术研究的风气。这次的读书会让我受益匪浅。以后类似的活动我一定还会积极参加的!

 

刘心奥:这次读书会选的文本《科学作为天职》是非常恰当的,内容有深度,篇幅合适,带读人李晨光学长也非常棒!

 

张子元:以前就对PPE的读书会制度有所耳闻,今日一试,感觉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模式,有很多我很喜欢的地方:首先是这次选文就很棒!作为志在学术的人,这篇演讲稿的确带给了我很多思考,而且不只是从事科学工作,还外推到了理性化社会风气的思考,受益匪浅;其次是读书会本身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把人从碎片化和浮躁的平时阅读中抽身,去真正地思考书中的内容,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半途而废。

 

高楚姗:读书会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它让枯燥乏味的语言在交流中生动起来,让晦涩难懂的文字在朗读中明晰起来,让尘封已久的经典在年轻懵懂的灵魂中点亮起来。曾经有一个参加读书会的机会放在我面前,我珍惜了,如果老天一定要给这种活动定一个数量的话——我希望是一万次。

 

段俐竹:通过这次读书会,我对于这类具有思考价值的文章产生了新的看法和兴趣,有时候静下心来阅读一些这样的书籍不失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渠道。我会延续这次读书会中的相关感受和方法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感受讨论,思考的氛围。

 

吴伯涵:读书会很有意义,在繁重的学业中,能够有一个类似小班讨论的形式大家一起读书,收获很大。另外本次活动人数也刚好合适,人再多了效果可能就不好了,太多人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人不认真听、不投入到书中去,而去做其他事情。今天的人数刚好使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读进去。另外,对于大学教师这一行业,美国与德国进行对比,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学校的制度及运行方式,也为我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正如韦伯所言:单凭渴望与等待,我们将一无所获,应该做些别的,每个人都要找到主掌自己生命之线的神灵,听从他。

 

孙世元:韦伯的书籍,让我对科学与教师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无论是美国大学讲师体制还是德国大学讲师体制,都注重讲师的教学素养,却较为轻视其学术素养,但是二者不同的体制,决定了讲师的地位和教学难度。作为一个美国讲师,压力更大,需要更多的职业突破,但是权力有所保障,而作为一个德国讲师,虽难以被辞退,但个人却难有权力。若以教学为最终目的,职业素养是最为重要的,但若作为科研人员,学术素养便不能被忽略,故而如何发展,更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和人生方向了。

 

信管感想篇

 

李雨萱:韦伯在这篇演讲中的“理智诚实”令人十分感动。作为一个学界的学者,他向青年人提出了关于是否应当从事科学事业的意见。虽然这种诚实在同时也揭露了令人丧气的现实。从外在、内在条件两个方面,韦伯有条理地分析了成为一个科学工作者、研究者所需的条件。我想,这也是初入燕园的我们或多或少地考虑过的选择。

 

戴珊:韦伯在《科学作为天职》中讲到,“我们的时代的命运,这个伴随理性化和理智化的时代”。在我理解,正是科学自身所持的“理性”、“理智”特质,契合了时代“理性化和理智化”的趋势。因而,科学可以成为在该时代生存的一种有效而高明的工具,而这也可以归入“科学作为天职”的内在条件。

 

殷沛宇:昨天的读书会,算是我正式意义上参加的第二场读书会,自我感觉受益不少,对“如何读书”这个主题又加深了一层理解。之前读书总是走马观花,但这次在学长的带领下我进一步学到了如何把书深入读下去。首先是要“知人论世”,在阅读前对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时代背景做一个全盘性以及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不能只靠自己的印象或书上简介。“诗歌合为事而作”,名作也一样,它之所以成名和作者的深刻独到思想是分不开的,而思想从源头说也是来自于时代,来自于时事时势。其次就是要有精细详略之分,而且要勤思考多提问。我们说“提纲挈领”,把文章主要议论部分以及主题之间的转换语句抓住就能比较轻松地理解作者讲了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说。而适当的对关键部分、句段的提问更能集中人的注意力以及在一起思考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对读懂的作用之大自不必提。所以我以后要多多用上这次读书会掌握的方法。之前只是知道而已,但现在要有意识地多加运用了。

 

乔杉:虽然感觉有点偏离中心,但是我还是想谈一谈这次读书会之后我对大学老师的教学和研究的一点思考。在我看来,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把课讲好。韦伯所说的(今天依然存在的状况),好的研究人员不是好老师,并把其中的原因归结为缺乏教学的天赋其实是很不可取的。老师的职能就在于传道受业解惑,老师应该是能让学生对他所在领域产生兴趣的人,而不是打消学生兴趣的人;如果他的教学水平“不行”,便很难实现授业的目的。在那个时代,信息有限,不会教或许便没有改善的办法。但是今天信息如此发达,任何人都有很多途径和手段去了解能吸引学生的上课方法是什么样的,从而学习,去改善自己的方法。当然,学习任何科目都不可能是一直有趣且吸引人的,但是我觉得在大学“领进门”的阶段、探索的阶段,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其实是大学老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毕竟大学的最重要功能,是培养人才。此外,我也想谈一谈科学的意义何在。其实我觉得科学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将对这个世界了解更多。由不知到知,由未发现到发现,我觉得这本身就是非常重大的意义了。

 

金帆:首先不得不称赞读书会这种形式,让学长带着我们读一些稍微深奥一点的文本,去享受读书的时光,是非常有启迪意义的。就我个人而言,我会去尝试一些深奥一点的文章,但并不会很有兴趣,而通过读书会这种方式让我能够更快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一些比较深奥晦涩的文本,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惊喜而实用。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样的读书会,但是如果推广的话,希望文本选择也能更广一点,可能有一些短篇小说或者其他方面的文本等等,可以有更加广泛的读书面。当然,读书本身更多的在于自己的兴趣,读书会更多的只是让我们有一个思想交流的地方,真正深邃的思想是要通过自己不断的思维得到的,所以为了能真正拥有像学长那样广博的学识和侃侃而谈的能力,还是需要多认真地读一些书籍。

 

张涵:“天职”(法语Beruf)一词,意味应该承担的责任,甚至带有宗教的含义。科学的意义是什么?推动科学的发展。那我们是否都能从科学中找到对于我们真正的意义呢?似乎有些理想化。第一部分,韦伯对于“学者职业的外在条件”进行了阐述,这也是本次读书会主要讨论的部分。对德国大学体制和美国大学体制的对比,要学术自由还是要资金保障?反观我国当前的学术体制,我们能发现韦伯的演讲不仅是对现实的考察和对自我的拷问,对任何以治学为要的环境都有鲜明的意义。在外部体制的约束下,学术无一例外地处于困境之中,“运气”决定学术命运、大学里的阶层划分和官僚倾向都让“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显得很有说服力。不出于物质利益的考虑而选择做一个学者,投入我们每个人的工作,谓之天职,是科学的外部条件和内在意义告诉我们的。

 

岳铁琪:幼年的时候,我也曾经对科学抱有一点幻想——也许现在还有呢。而对于”科学”其本身存在意义的思考,大概是从大学开始进行一些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学习开始的。马克斯·韦伯这一篇《科学作为天职》的演讲,毫无疑问又一次激起了这个意义的探讨。诚然,方今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人类社会同一百年前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已经毋庸置疑——但是,这些并不能成为“科学”有意义的根基——正如韦伯在演讲中引用我很喜欢的托尔斯泰的话,“这些对于指导我们应该做什么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科学是否值得我们知道?从纯社会学的角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这个问题的答案应当是肯定的,科学发展首先在韦伯的时代实现了“理智化”,其次就是持续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彻底改变了当代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全人类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个时候讨论第一段中的问题,大可以用邓小平总书记的一句“黑猫白猫”就能终止。但是回到哲学的领域却不能这样作结,因此,马克斯韦伯给出了他的答案:除了“卖菜”(事实上,这也是我的一位中学老师常用的关于学习与科学的比喻)和“卖出菜的手段”之外,科学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帮助我们构建一个至少是自洽的世界观立场,“迫使”人对于自己所作所为的终极意义做出交代——这是韦伯所谓的“清明”。

 

周一帆:此次读书会采用学长领读的方式来进行。大家事先并没有细致地读过文本,而是在读书会的现场由学长带领大家阅读重点部分并深入分析讨论。元培的学长真的很令人敬佩,应该是个韦伯迷吧,不仅对文本十分熟悉,把行文思路、重点概念以及拗口文本背后蕴含的韦伯的真实用意也向我们一一道来。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大家的大脑都在高速地运转,生怕错过些什么精彩的观点。真的很感谢这次读书会,让我对近代欧洲文明之子——韦伯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的天职”有了深入的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