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视野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元培视野

探索中的前进新生辅导员制度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元培委员会”)于2001年成立,“元培计划”同期启动,建立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开始独立招生,至今已整整5年。 作为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在近前期积累几近空白的基础上,元培委员会5年来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经验和成果,新生辅导员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 实验班新生辅导员制度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新生入校后,由于没有任何可借用和调动的力量,尽管元培委员会的老师全力指导,但由于编制少,事务繁多,仍然无法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辅导需求。以至新生的校园适应时间大大延长,造成学生在选课、学习等各方面适应较慢。 基于上述原因,2002年起,元培委员会开始尝试新生辅导员制度,从教育学院的研究生中聘任了两名研究生担任2002级新生辅导员,但由于对元培计划了解不够且介入时间较晚,故而效果并不理想。2003年,从2001级实验班中挑选了4名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任期一~两个学期,效果也未达到理想状态。 2005级新生入校后,元培委员会根据此前的新生辅导员实施状况再次做出调整,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了配备指标,另一方面也建立健全了新生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训、职责、激励等一系列制度,同时从学生辅导经费中划拨8000元作为专项保障资金,专门用于新生辅导员队伍建设。2005年共配备新生辅导员16人,全部来自2003级和2004级实验班的学生,任期两个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6级的新生辅导员,在2005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人,达到19人,管理模式大体沿用了2005年的做法。但选拔、培训和上岗到位的时间提前,且各年级老生的比例进一步科学化。

 

  • 实验班新生辅导员制度的内容及实施效果分析

元培委员会在新生辅导员方面的探索,旨在针对元培新生因专业不确定、选课体系庞杂而产生的不适症加以引导,缩短新生入校后的适应周期,消除因此而带来的不知所措甚至恐慌心理。2006级新生辅导工作还增加了对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心理建康状况和思想状况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摸底的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验班新生辅导员制度从首次尝试到渐趋成熟,从小范围试验到大规模铺开,逐渐形成了一套选拔、培训、督导、考核等一系列较为完备的、稳定的、有效的工作机制。2005年,元培委员会颁布了《元培计划新生辅导员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是新生辅导员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标志。

 1、新生辅导员的选拔。 新生辅导员的选拔,遵循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从在校的老生中选出。同时,针对大四开学阶段事务多、大二学生经验不足等实际情况,科学调配各年级比例,形成以大三学生为主,研究生、大二、大四学生适度配备的布局。选拔时兼顾文理科比例、各专业分布和男女生比例,合理搭配。以2006级新生辅导员为例,19名新生辅导员,承担178名新生的辅导,按年级分,研究生4名,大四学生1名,大三学生11名,大二学生2名;按学科分,文科辅导员12人,理科辅导员7人;按专业分,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中文、经济、国际关系、新闻、法律等10个专业方向,基本覆盖了学生选择的主体专业;按性别分,男性辅导员11人,女性辅导员8人,与100:78的新生男女比例刚好吻合。 根据《管理办法》规定,新生辅导员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学习成绩优良(GPA3.0以上);课余时间相对充裕;思想政治觉悟较高、责任心强、品行端正;富有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综合素质过硬。 新生辅导员的选拔工作从每年的6月初启动,6月底完成。

 2、新生辅导员的培训与职责要求。 新生辅导员6月底选拔结束后即进入培训阶段,到9月初新生开学前要接受教务系统、选课指导、学生工作、交流方法等各方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新生辅导员主要承担全面把握新生各方面情况、帮助新生迅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协助年级主任、班主任开展各项活动、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任务。同时,《管理办法》还明确要求新生辅导员要深入走访学生宿舍,确保和每一位新生进行面谈。 

3、新生辅导员的督导。 新生辅导员工作情况的督导主要通过辅导员定期自查和班、级主任或学生工作办公室不定期抽查两种方式构成。其中自查至少要达到3次并提供相应的工作总结;抽查则一般为每月1次。对于督导过程中发现未能按要求展开工作或者工作不负责任的辅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及时做出调整。 

4、新生辅导员的考核与激励。 《管理办法》规定,新生辅导员由聘任小组进行最终考核。日常考核由年级主任进行,每个月考核一次。2006年更将部分考核权下放到班主任。 日常考核不合格者,解聘并免除其下年度参评新生辅导员的资格;考核合格者,享有每月100~150元的岗位津贴;同时,元培委员会为每一位辅导员建立参与社会工作档案,并在下年度的奖学金和奖励评优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实验班新生辅导员制度实施以来,在逐步改进和完善中也逐渐获得了广大新生的认可,有一位06级的新生在网上发帖子说:“来了几天,老实说十分感谢各位学长们,从搬东西到指导选课以及一系列的琐事杂事都离不开你们的帮助。” 客观的说,新生辅导员制度在2005年以前的实施,由于种种原因,如对元培理念缺乏切实而深刻的理解,介入时间过晚、培训不到位、职责不明确、规模不足等,效果并不怎么理想。但2005年与2006年,新生辅导员的工作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的。前元培委员会党总支副书记李胜老师曾做过专门总结出了三点,现简要摘录如下:

 1、同学之间的熟悉程度大大提高。按李胜老师对2005级的统计,新生之间的熟悉和认识度比过去提高了将近一倍。

 2、班委会、组长工作很快步入正轨。新班委产生和新生辅导员的有计划淡出的有效衔接,让2005级新生的班干部得到了充分而又直接的锻炼,并独立策划组织了辅导员送别晚会。 

3、新生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由于新生辅导员来源于元培各年级老生,因而对新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了解较多,且同龄人和师兄师姐的身份保证了他们的建议和指导的实效,再加上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和灵活多样的辅导角度,从而使新生的许多问题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

 

  • 实验班新生辅导员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思考

新生辅导员制度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至今为止,新生辅导员从选拔、培训、管理、激励等方面都有明确的制度规范,资金方面也有一定保障。但在2006级新生辅导员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为:

 1、新生辅导员的选拔工作要加大力度,提高针对性。在2006级新生辅导员的配备过程中,有的同学反映没有见到选拔通知。这说明选拔工作的宣传还存在一定的死角,使一些原本有热心有能力的老生成了“漏网之鱼”。今后的新生辅导员选拔工作应该采用更多样更灵活的方式进行宣传,并对一些优秀的学生采取重点宣传。

 2、明确新生辅导员的前期要求,及时调整不适人员。2006级新生辅导员选定以后,并未告知之前的培训和具体到位时间,致使个别新生辅导员的时间安排与实际要求出现矛盾,甚至有新生到校后仍不到位的情况出现。因此,有必要尽早确定新生辅导员人选并及时告知培训和工作介入时间,对于无法达到要求的同学应做好沟通,及时调整。 

3、进一步提高新生辅导员培训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2006级新生辅导员的培训,并没有明确的日程和计划,只是在新生即将到校的前夕才用临时通知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培训。以至于部分同学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部分或者全部培训,不得不临时做出一些调整,给工作带来一定的被动。未来新生辅导员的培训日程要先期做好计划,并及时告知每一位新生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应包括选课选专业指导、校园生活引导、校园资源利用辅导、课外活动参考、工作方式方法等各方面;培训的方式应包括讲座、座谈、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力求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使新生辅导员在培训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综合团队,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

 4、配备候补辅导员。为预防新生辅导员当中因特殊原因而无法按期介入工作而给整个工作带来被动,在未来的辅导员选拔的过程中应预留一定数量的候补人选,纳入整个辅导员培训体系,人数以2~4人为宜。考虑到候补人选的心理感受,可以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正式辅导员的一半补贴。如正式人选无变动,可视其自身意愿作为编外辅导员或任其放弃。

 5、加强新生辅导员的工作督导。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新生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的有机联系和密切配合,避免重复指导。逐步把新生辅导员纳入班主任的管理机制,把班主任和新生评价纳入新生辅导员的最终考核内容,加强其工作的督导。 

 

实践证明,新生辅导员制度对于缓冲新生因对大学生活和元培计划培养模式的不了解而导致的初期不适,特别是初次独立面对专业和课程选择的不适是有着很好的引导效果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导师和班主任工作的空位,从而使“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得到更细致的体现。

 

作者:丁夕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