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视野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元培视野

北大元培学院通识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

作者: 宋鑫 苏彦捷

 

摘 要:作为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元培学院进行了通识教育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尝试与探索。学院贯彻“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方针,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博雅教育计划,深化改革教学体系,设置面向未来的交叉学科专业,实践全方位的高水平导师制度和朋辈支持体系,搭建宽广的国际交流平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探索

 

北京大学在2001年设立元培计划实验班,2007年成立元培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进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计划以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命名,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加强和拓宽学生专业基础;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导师指导下制定的教学计划内,实行自由选课学分制和自由选择专业制度。在近十年的探索中,元培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为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两年,学院借鉴世界优秀大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探索通识教育与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学院贯彻“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方针,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博雅教育计划,深化改革教学体系,设置面向未来的交叉学科专业,实践全方位的高水平导师制度,搭建宽广的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的高素质人才。

 

改革教学体系,构建学科大类教学计划

 

学院实行低年级不分专业,按文理两大类招生的政策。学生在全校的学科范围内选择和构建自己的课程与知识结构;学生在对学校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有进一步了解后,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趣在全校范围自主选择专业。

在各专业院系的支持下,学院在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秉承守正创新的核心理念,不断完善相关专业的学习要求,逐步构建学科大类的教学计划,为元培学生提供宽口径和更加灵活的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专业、自由探索和思考的空间。在和专业院系充分沟通和认证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降低对必修课和总学分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目前,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为31学分~39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4学分,选修课程至少31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

学院通过更精致化的课程体系,提高对科研、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追求更高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满足教学计划。学院按大类划分专业方向,将更有利于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学科交叉。在保证培养规格的同时,增加了选课的灵活性,学生可根据培养方案形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学院还树立了学术导向的思想,要求学生从大三开始就接触研究课题,并在毕业前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这不仅会培养学生做研究的能力,而且也会推动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新的东西。

 

推进通识课程改革,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学院希望毕业生不仅仅要有扎实的基础与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时也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因此,学院推进新型教学方式,以思政课和英语课程改革为抓手,试点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积极探索通识教育课程创新与人才培养关系的基础上,将设计八门“元培平台通识课”。“元培平台通识课”包括政治课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方式,通过邀请学校优秀教师负责授课,打造独具特色的高水平通识课程平台,并建议学生每学期修读一门。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拟分为四大类:人文经典阅读(古代、近现代)、历史与社会思想经典阅读(古代、近现代)、艺术类和科学史。学院将思政课纳入通识核心课程体系,按照通识教育的思路,强化经典阐释、学术思路、理论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院还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构建全方位的指导体系

 

导师制是学院的基本制度,是学院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自主又理性选课的重要保障。自元培计划实施以来,导师们在指导学院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生活适应、学术指导以及学术科研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们通过参与学院的各种交流互动活动,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导师制已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元培导师”已成为北大教师的一个荣誉,具有象征意义。

“元培导师”目前包括校聘导师、专业导师团队、专职导师和课外导师。校聘导师主要在指导新生选课、选专业及适应方面发挥作用。新一轮改革开始以来,学院和各相关院系合作,计划逐步为每一个专业方向建立起一个专业导师团队,负责该专业方向教学计划的制定,指导进入专业方向的学生科研工作。专职导师负责住宿书院学生的日常学术指导,由退休教授担任,其办公地点为元培学生宿舍楼,方便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学院还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学院课外导师,为学生提供多角度辅导,并对学生科研实践和生涯规划提供支持。元培导师和专业导师团队参与新生研讨课的教学,以小班授课的形式帮助学生认真和深入地思考专业选择方面的问题,指导教师组织介绍相关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

“元培导师”过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参与学院组织的面向新生的专业方向介绍会和导师交流会,另外要求新生第一学期与导师至少见面两次。通过“元培导师”主持新生讨论班,所负责学生加入其班级之中,开展协助导师的团队合作。首先,保证学生与导师见面次数;其次,学生有权利寻找导师;最后,师生关系通过沟通得以密切,新生间也会更快熟悉。元培导师制度将得以更好的加强。

 设置交叉学科专业,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 学校具有文科、理科、医学等多学科优势,新一代的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面向未来的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学院推进以跨学科专业为代表的专业建设,探讨新专业的培养思路。交叉学科专业实行多元选拔机制,允许有进有出。

学院在国内率先开设了跨学科专业“古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性基础学科,侧重于研究史中的生物多样性、各生物门类的系统演化关系以及地球物理环境与生物界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这三大目标,该专业已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简称PPE)是学院牵手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哲学系联合设立的新型复合专业,目标是培养素质高、学识宽阔、基础扎实、适应力强的领导型人才,并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型人才。“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是学院牵手外国语学院、历史系联合设立的新型跨学科专业,目标是培养素质高、学识宽阔、基础扎实、适应力强的国际文化交流人才,并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人才。

2014年9月,学院开设了整合科学实验班,其宗旨在于打破人为造成的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目标是将数学、 物理、 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相互打通并做内在整合,以培养既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又对生命科学这一蓬勃发展的新学科有深刻了解的人才。实验班课程全新设计,实施小班教学,由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组成教师团队,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配备。2015年9月,学院设立数据科学专业,培养面向未来的数据科学专业人才。数据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将主修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方面的基础课程,后两年将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修金融、医疗、生物、人文、社科、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方面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相关课程并参与实际处理这些数据的一些项目。

 

开展新生训练营和新生研讨班,加强新生指导工作

 

对学院而言,因其自身特殊性,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学院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从入学前就开始,实现全过程管理。学院提前编辑了《入学手册》和新生问卷,随入学通知书一起寄给新生,帮助学生提早了解学校和学院,并收集学生回馈的个人专业意向和学业信息。

学院从2014年开始为新生开设暑期新生训练营,至今已举办两届,邀请各专业知名教授进行学科专题讲座和学科资源介绍,拓宽新生的眼界,使其了解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学工部门也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包括新生心理工作坊、定向越野等素质拓展等。同时,还发动高年级学生作为新生辅导员举办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新生讨论班是世界知名大学入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自2014年起开始设立讨论班,一方面,实现 “宽口径、厚基础”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求;另一方面,解决新生了解大学、选择专业的现实困难。学院的新生必须参加“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遴选学校各学科的带头人,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采取20人左右的小班研讨课的形式,指导专业选择、人生规划、学术规范等方面,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品质,感受研究的乐趣,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并帮助学生认真和深入地思考专业选择问题。

2015年,学院的新生讨论班课程设计以40位元培导师为授课主体,按导师所属学科的不同分为10组,文科、理科各5组,每组配备4名导师组成教学团队。文科5组为政法国关班、经济管理班、中国问题班、思想艺术班、现代社会班。每位导师分配7名新生进入该导师所负责的班级,每班为28人。课程共15周,其中3周为院系集中安排,12周为导师负责,平均每位导师负责3周。授课方式由导师自行确定,可采取传统课堂授课,也可采取课外活动。课程要满足以下要求:引导新生熟悉大学,规划自身学业生活;引导新生了解专业,探索自身学科兴趣;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见面活动;导师负责的学生需在其指导下完成团队合作,协助导师完成此次教学。通过同类专业方向导师搭班,能展现更为全面的学科体系,回应学生专业选择问题;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协助导师开展教学,使得课程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学生自然参与课程之中,形成真正的新生讨论。

 

加强学生学术学会建设,构建朋辈支持体系

 

学院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不但是元培博雅教育计划的实践者,也是建设者。学院成立了学生学术学会,学生不但参与到与导师、专业院系的沟通交流之中,还深入参与了政治课改革、英语课改革,新生研讨课建设和教学计划的修订。

元培学院学生学术学会(以下简称“学学学”)成立于2014年6月,前身为元培学院学术科研创新委员会与学科联系人团队。作为学术方面的学生自治组织,“学学学”的工作方向定位为学院学生的学术生活提供引导和服务,并希望带动每个元培人成为自身内心的引导者以及整个元培大家庭的建设者和服务者。

“学学学”由主席团、部门和学会三个部分组成。包括学术部、科研部、宣传部和办公室,学会包括数学学会、理工学会、生化学会、人文学会、社科学会、经管学会六个常规学会,以及整合科学学会、数据科学学会和PPE学会三个特色学会。“学学学”参与学院的教学改革,包括新生讨论班的日常运营,收集和分析学生对英语课、政治课和讨论班的意见和建议;以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以外开展元培沙龙、书评大赛、科研软件培训、交流会、讲座、参访、年会等学生学术活动。“学学学”还立足学生实际需求,密切联系元培导师资源,协同组织并开展“元培博雅教育讲坛”等系列学生学术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讨论班等方式去自由探讨,相互学习。

北京大学即将开始新一轮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配合学校的综合改革,学院将继续完善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增强学生自主性深度学习;继续进行跨学部交叉专业的探索,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培养高素质的跨学科人才;构建“长辈支持+同辈辅导”交叉立体的学业支持体系,强化导师制,加强新生教育,实现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选择。完善专业导师团队,充分发挥新体制教员的科研优势,为学生积极创造进课题组开始科学研究的条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趋同教育,提升国际化水平,开拓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构建多种培养模式的本科教学体系。

 

(作者单位:宋鑫,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苏彦捷,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