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元培故事
以下文章来源自公众号“黄庄向北“,作者伍维晨
作者简介
伍维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9届毕业生,2016-2019年担任北京大学北京招生组组员,现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
(本文系作者2019年5月19日在北京大学开放日元培学院宣讲会上的讲稿整理版,有删改。)
2015年6月23日中午12点,我看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绩。我确认这个成绩足以让我走进元培的大门了,于是第二天就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志愿。对那时的我来说,北大代表着自由民主的精神,它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强大的理科实力,还有着最吸引我的博雅教育理念。而元培是这一切最杰出的代表,这就是我选择元培的原因。现在看来,这个原因很简单、很朴素,我在元培的这四年,也是我对元培的理解逐渐深入的四年。所以,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在元培的故事,用我自己的经历,向大家介绍我所看到的元培学院。
2019年5月19日,伍维晨在北京大学开放日元培学院宣讲会上
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被通知元培学院的同学们需要提前一周报到。这一周,我们要参加元培学院组织的新生训练营。新生训练营有许多活动,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宣讲。由于元培同学可以在全校所有专业和自己开设的交叉学科专业中选择方向,北大的二十多个专业院系无不派出最具人格魅力的老师,来到元培招兵买马。这是元培重要的一个制度性安排,它既然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就会给我们充分的信息帮助我们进行选择。
在新生训练营期间,最吸引我的是元培下设的两个理科交叉学科专业:整合科学与数据科学。整合科学项目,我简单介绍一下:大家听到这个名字,“整合科学”,数理化生都要学,感觉好像高考里面的“理综”,实际上整合科学是整合生物学,它的落脚点是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生物学的研究。总体上看来,整合科学这个方向,适合理科综合实力较强、对生物学有突出兴趣,且有志于以科研为业的同学们,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科学家的项目。
数据科学项目设立于2015年,也就是说,我入学的那一年刚刚设立,是全中国最新的专业。“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名词,近两年脍炙人口,可谓妇孺皆知,我们这个专业就是干这个的。数据规模、计算能力和统计模型的发展,正在快速、深刻、广泛地影响着科学研究和各行各业的发展,现在几乎没有哪个专业、行业用不到数据方面的知识,而数据科学项目培养的就是数据方面的专家。这几年人工智能(AI)的发展突飞猛进,大家都很恐慌,觉得很多行业可能将来就被AI取代了。但是我可以很自信地说,我们这个专业就是用来制造AI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不会失业。我们这个专业的另一个特点是出口比较宽:既可以做比较理论化的数据科学算法研究,也可以做数据科学在各领域的应用,例如计算机、医疗、金融、人文、社科甚至语言学。数据科学的特点就是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之间转化非常迅速,所以同学们的毕业出口非常广阔,就业和深造都有很多不错的机会。
我经过反复斟酌,最后选择了数据科学专业。我做这个选择有几个原因:其一,我的数理基础还可以,高中参加过竞赛,虽然只获得了省级一等奖,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但是对数学还是有很浓厚的兴趣;其二,我未来不太可能做纯理论的数学研究;其三,我的兴趣比较广泛,有志于把我的数理能力应用到其他的兴趣点上去。我想,如果有些同学与我的情况类似,那么你也许很值得考虑一下元培学院的数据科学项目。
选完专业,就要开始学习了。我知道现在外界对元培可能会有很多的顾虑,比如说,元培新设立的学科项目究竟靠不靠谱?还有人说,元培学生周围都是和自己不同专业的同学,会不会很孤独啊?所以接下来我就用自己的经历来讲一讲我们这个新生的交叉学科专业的同学们,是怎么样在一起学习的。
由于元培学院的同学们专业方向众多,每个专业方向在每个年级都需要一个联系人,与本专业的导师沟通。入学之初,我自告奋勇,担任了2015级数据科学方向的联系人。到了2016年的时候,学院看到数据科学方向的人数很多,已经达到了一个年级的10%,于是决定成立数据科学学会,我也就成了数据科学学会的第一任会长。2016年1月13日,数据科学学会举办了第一次导师交流会,明确了我们专业的培养方案框架。这个框架有四个部分,其一是数学方面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优化算法;其二是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包括计算概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和并行计算;其三是数据科学的特色课程,包括数据科学导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其四是各类选修课程,包括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
元培的数据科学培养方案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是精炼,也就是说这个方案的必修课只包括和数据科学直接相关的内容。北大有三个院系都开设数据科学专业:元培、数院和信科。但是由于对应院系的统一要求,数院的培养方案包括了一些和数据科学无直接关系的数学,比如几何学;信科的培养方案包括了一些和数据科学无直接关系的计算机类课程,比如计算机系统;而元培学院的数据科学培养方案是最精炼的,没有任何一门必修课和数据科学不直接相关。当然,元培的同学们想要在数学、信科方面选修其他课程,也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我们选修任何一个院系的专业课,都享受与那个院系同等的选课优先权。这种精炼给了同学们更大的自主权,因为数据科学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同学们如果想把数据科学知识与某一个应用领域相结合,可以腾出时间去选修对应专业的课程,甚至选修对应专业的双学位,比如我自己,就选修了国发院的经济学双学位。这里面补充一点,元培同学选修辅修、双学位的政策与全北大其他院系的同学都是平等的。第二是灵活。数据科学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专业,可以注重理论也可以注重应用。注重理论的同学,可以选择最难的数学,比如我在第一学期就选择A级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计算概论;注重应用的同学,也可以选择不那么难的数学课程,而更多培养实践能力。第三是自主。这个培养方案的框架是导师团队制定的,但是具体的课程替代、认定方案,却是由学会进一步完善的。数据科学学会的干部们经过辛勤努力,遍查全北大近百门与数据科学相关的课程,在2016年暑假终于完成了这项重要的工作,得到了导师团队的认可。此后每个学期,学会的同学们都会和导师们一起对培养方案进行一定的修订,纳入北大的一些新开课程。所以说,元培数据科学这几年走过的路,既是导师们引领出来的,也是同学们探索出来的。
学会还组织了非常丰富的学术活动,包括导师交流会,新生沙龙、新老生交流会,学习小组与团建活动,出国、保研、本研、暑研交流会,课程手册,留学飞跃手册,学会年会。导师交流会是低年级同学们接触导师的重要机会,导师们借由这个机会,帮助同学们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新生沙龙是新生训练营期间的活动,元培各个专业方向的学长学姐也和院系老师们一样,在新生中招兵买马,从学生的角度来向新同学们介绍自己对专业的理解;新老生交流会是本学期开始举办的,我们创立了新老生结对子活动,一个学长(或学姐)带两三个学弟学妹,通过这种机制给他们更多的经验;学习小组与团建活动是针对大一学生的,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增强学会的凝聚力;2019年三月,学会举办了盛大的交流会,第一批即将毕业的同学们系统性地介绍了本科生科研、暑期科研、保研、出国申请等本科规划中的重大问题,为同学们的学术规划指明方向;从2018年起,学会每年更新课程手册,评测本专业的所有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为同学们选课提供参考;今年,我们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在出国申请中获得了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录取,学会正在撰写留学飞跃手册,为有志于出国留学的同学们留下宝贵经验。每学年将近结束的时候,学会会举办盛大的年会,总结这一年的工作,同时让大家交流学习心得、加深感情。总而言之,学会的各类活动可以说是风生水起,为元培的同学们创造出了非常丰富的共同学习的体验。
数据科学学会的工作得到了学院同学们的高度认可,2017年5月,我当选为元培学院学生学术学会的第四任主席。这个组织的名字,大家一眼看上去只看见“学”字了,所以我们的简称就叫元培学学学。学学学在主席团统领下分为委员会和学科分会两大体系,学科分会共有十个,称为“十大学会”,按照专业大类划分,分别是数学、物理、生化、整科、数科、信科、人文、社科、经管和政经哲。每个学会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学术活动,正如我刚才介绍的那样。十大学会的人数基本平均,这也说明元培学院并没有像外界所顾虑的那样,存在专业过分集中于少数几个方向的情况。委员会包括四个部门:学术规划部、科研部、宣传部和秘书处。
另外,学学学作为一个整体,还非常深度地参与了元培的教学改革。例如,元培学院新生讨论课(班)是学学学参与元培改革最生动的例子,这门两学分的元培必修课,在很大程度上是元培学学学参与组织和管理的,我们参与了助教的招募、导师的联系和大纲的制定。另外,我们还参与通识教育课表的修订完善工作,负责同学们和导师的联系等等。当然,学学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当属推出有关保研、出国、科研等学术方面的一系列“干货”,也就是共享元培乃至全北大同学们在这些方面的经验。自从2014年成立以来,学学学推出的这些干货已经达到一千篇左右,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应该说,学学学已经成为元培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它是元培同学互帮互助、集体学习的缩影,也是元培同学自主探索学习模式的一种尝试。我们的工作受到了元培乃至全北大老师、同学们的关注和认可。大家可以通过微信搜索公众号“元培学学学”来关注我们,关注之后可以查看学学学发送的历史消息。对于对元培感兴趣的同学们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窗口,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元培的同学们是怎么学习的。
大四上半年,我到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进行了科研实习,做医疗影像方面的研究。海外科研的经历,对本科的同学们来说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其一是让大家初步了解科研生活,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其二是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其三是提高自己在海外陌生环境下独立生活的能力;其四是比较现实的,获得海外导师的推荐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发现自己的兴趣还是集中在统计学方面,所以在获得了若干所美国一流大学的录取后,最终选择赴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统计学博士。
我的元培故事,到这里就基本上讲完了。元培的一些具体情况也贯穿其中,希望大家有所收获。但在最后,我还想讲一点有关情怀的东西,在北大不谈情怀还是不行。
今天我们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也同时在反思自己的本科四年:这四年当中,元培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毋庸置疑,它给了我们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可以自主选择甚至设计专业方向;它给了我们学科交叉的机会:北大最具特色的几个交叉学科都设立在元培;它还给了我们宽松多元的环境,在这里我们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生活和学习。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有很多东西是元培没有给我们的。它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没有在我们初入燕园、最为迷茫的时候告诉我们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它也没有给我们一整套成熟的方案,通识教育、交叉学科,包括住宿书院,在国内都是新兴事物,没有成例可以遵循;它甚至没有给我们一群相同专业的室友,我们身边都是和自己很不相同的人。
但是,在元培度过四年之后,我们终于意识到这才是元培真正的魅力所在,这才是元培的本科教育超越具体知识的存在: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锻炼,它培养我们的“自我意识”:它逼迫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处境和目标,逼迫我们积极地寻求资源和信息,逼迫我们独立自主地做出选择,逼迫我们面临未知的挑战,逼迫我们在无数的差异中寻求共识。最重要的是,它逼迫我们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也承担起为他人做出贡献的责任。
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时候,我们也慢慢地改变着元培。元培塑造了我们,我们也塑造了元培。一切险阻,终成阶梯。
化险阻为阶梯的过程,当然是不平凡的。正如元培学院院长李猛老师所说,“选择元培,是选择艰难的挑战,也是选择尝试伟大的可能”。你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元培学院欢迎你的到来!
作者:伍维晨
编辑:侯相至、伍维晨、杨泓暕、赵珑、罗孟昕、王启晗
投稿邮箱:rdf2pk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