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视野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元培视野

足迹·20周年系列 | 刘诗尧:有收获,也有遗憾

 

 

人物介绍

刘诗尧,元培学院2010级“政治、经济与哲学”专业院友,同时修习统计学双学位。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政治科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科学方法论和中国政治。

现于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从事博士后工作,将于明年加入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Photo Credit: Cindy Zhao 

 

Q&A

1

学长在2010年以上海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当初对于元培学院的想象是什么样的?

那已经是十一年以前了,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对大学生活是既憧憬又迷茫,虽然上海的教育资源在国内处于相对丰富的地位,但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全日制大学生,其实我获得有关大学专业选择的知识仍然是相当有限的。元培当时(当然也是现在)的教育理念强“加强基层、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特别是允许入学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结束时才选择专业。坦白说,这一点对刚刚高中毕业的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这给了入校以后先尝试后选择的机会。

此外,从我个人和周围同学的经历来看,上海同学在选择北大的时候较少考虑未来的就业问题,较少选择光华经济等热门学院或专业,而是更多选择基础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说,对金融感兴趣的同学在当时会更愿意选择香港的高校),而培作为北大教学改革的先锋,更加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这一点对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我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2

进入元培学院学习之后,真实的情况和您当初的期待有什么出入?因为元培人的身份,您遇到过哪些生活和学习上的阻力?

其实也谈不上有些什么出入,因为在入学前由于家庭内的长辈并没有全日制大学生的经历,我对大学生活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相对没有根据的臆想。不过事后来看,应当说元培塑造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有收获,也有遗憾。

元培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和跨学科的视野。当时唯一拥有全校自由选课权限的是元培的学生,然而光有选课权限还不够,因为如果毕业课程或毕业学分的要求没有相应对课程转换与课程互认作调整的话,自由选课权限很难被实际使用。这是因为学生在完成毕业要求时可能就已经基本用尽自己的精力,而无暇对其他学科的课程进行探索。

当时元培其实已经对课程要求进行了一部分调整,特别是PPE专业由于是元培自身独有的专业,因而在制定毕业要求时就已经对课程转换与课程互认进行了考虑。比方说,在元培的机制下,我可以在高年级时选修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博士课程代替相同主题的本科课程作为自己的专业限选课来满足毕业学分要求,从而节约修习其他课程的时间,而这一点在其他学院是很难的,学生不得不重复花费时间精力修习。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的元培仅仅是在技术上具有这类替代实施的可能性,而具体如何安排课程才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学术兴趣则完全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回头来看,如果学生能够在有具有相应专业知识和理解的学术导师下进行个人课程安排的计划和调整,对学生更好地利用四年在校时间、发挥元培自身优势更为有利。

此外,在我还在校的时候,相对于学工方面的投入来说,学院对于学生毕业以后职业或学业发展的指导和投入相对有限,大部分时候依靠学生自我探索。然而回头来看,很多学工的工作对学生毕业后无论是保、考研、申请境外研究生项目,甚至是找工作,都未必有着直接的帮助。不过,这可能也不一定是元培独有的问题,但确实和校内做得比较好的兄弟院系有较大的差距。

 

3

在您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中,元培是怎样作为一种资源发挥着作用的?

我目前所做的学术研究工作是属于量化社会科学的领域,即用现代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社会科学的研究。这一交叉领域需要学者既掌握丰富的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数学水平。我在元培念本科时完成的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和统计学双学位为我现在开展量化社会科学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并且这一交叉背景在申请博士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招生委员会的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