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视野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元培视野

足迹·20周年系列 | 李彧可:忠实内心,拥抱可能



元培适合愿意去探索的同学。

——李

 

引言

彧可学姐于2011年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政治、经济与哲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并于2018年在耶鲁大学政治系获得博士学位。此前她在耶鲁大学电子工程系A. S. Morse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现为西湖大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室的研究员,并同时为杨澜团队撰稿。目前她的研究兴趣是网络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比如网络博弈论、多智能体系统以及机器学习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应用; 曾获得北京大学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以及多项研究资助。

 

Q&A

一、关于选择元培

1. 学姐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选择进入元培?

07年的时候开始有了元培学院,我们是元培学院第一届。我高中的时候听说过元培学院的自由选专业,觉得是个很好的事情。

 

2. 元培的哪个特质使学姐选择了元培?

自由选课。我高中时候就感觉文科的东西,你得有个广泛的基础。其实我觉得没有一个你觉得就是应该学的专业,这才是常态,我觉得本科就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

 

二、关于学业、交叉学科与规划

1. 学姐是如何选择学习PPE的?

当时就有了想把很多课学一下的想法,正好到了我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就有了PPE这个专业计划,我觉得特别适合我的兴趣。PPE的教学计划鼓励你交叉地作出各种选择,当时就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这是一种个人的体验。其实它当时有点“盲人摸象”,有点你先往前面走着(的感觉)。但实际上后来想想,其实很多情况也是样子的,于是就(走下去了),凭着兴趣就过来了。

 

2. 当时选择PPE的同学多吗?大家之间联系是否紧密?在PPE的学习经历与发展如何?

当时就有很多人感兴趣,但是最终选择的话选了有13个人。当时人是不太多,但是其实很多人哪怕没有选PPE,他们其实就把自己的专业活成了PPE的样子。我们这些学PPE的同学,一开始我们总是讨论,聚在一起办一些讨论班,还蛮有意思的。尤其是到了你大三之后,比方说你有什么研究想法,实际上就是可以跟别人一起交流的。

现在都是用微信,我们原来都没有微信的,当时大家就用飞信就发通知之类的。上课的时候会认识一些一起上课的同学,一起准备、一起自习什么的。形成了那种半正式的联系。

PPE的每个人确实之后走的路都不太一样。就我们当时情况来说,我出国读政治学博士了,还有同学去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同学去读JD了,还有同学保了,保的同学后来又出国继续读Ph.D了,所以发展很多元。

 

3. 学习交叉学科的同学可能会有如何就学习的不同学科进行真正的“交叉”的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还是建议可以去多咨询老师,但最终来说决定还是在你自己。

 

4.有些同学可能会担忧自己学了很多学科的课程但各个方向的基础不够扎实?

我觉得本科期间多读书,多涉猎也很重要。比方说多锻炼一下英语口语,多参加一下社团活动,这都挺好的。

 

5.对于一些交叉学科或者“冷门”学科,可能会有同学担心自己的专业在国内并不非常普遍或者有就业压力?

就业的话,我觉得如果本科之后就业的可能更多的还是看实习经验,有的时候也是内推机会决定很多事情。

 

6.学姐在学业上遇到过什么挑战吗?是如何度过的呢?

我记得我好像就有几次迷茫期,比方说选专业的时候,进耶鲁项目的时候,还有在决定是否读硕士还是读Ph.D的时候,我就去元培学院就找老师聊,他们给我的建议当时非常的“suit that moment”。你的同学也会给你启发,你看到他们在做什么,有时候你就会想是不是我也需要这样,其实就是自发形成了同辈之间的这种共同体。我们互相很少攀比,更多的觉得我们都在不同的赛道上,互相之间都很友好。

 

7.当时有导师制度吗?同学们如何和导师建立联络和交流呢?

有的。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跟导师见得很多,因为刚开始涉及到要了解每个方向。在你确定了你的方向之后,很多人自发地就会去联系(导师)做本科生科研项目。比方说在某个学院可能对某个老师的方向特别感兴趣,他们就会去联系一些老师。

 

8.很多同学都会在学业中感到焦虑,学姐是否也面临过焦虑?

我觉得焦虑一直都有,实际上焦虑就是在于一些uncertainty,但是其实要是都是确定的也就不好玩了。

 

9.学业中有哪些事对您影响很大或让您感觉很难忘?

我感觉有件事情比较难忘,就是在元培耶鲁计划。当时就是一些耶鲁的老师来北大开课,然后你去选,算北大学分。针对元培的同学会有优先选择的权利成为项目里面的学生,然后还有耶鲁的同学跟你match,像那种高中的交流项目一样。他们还组织了很多课外活动。

 

10.对于想做学术的或希望申请的同学们有没有其他的建议?

多做一些本科生科研,多上一些相关课程,多争取交流机会,我觉得都会挺开阔眼界的。

图片

三、关于科研与学术

 1.学姐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科研的?

大二开始联系的,我就觉得好像最有可能对PPE背景感兴趣的就是政治学,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于是就开始联系相关老师了。

(当时学姐的本就已经聚焦政治学了吗?)对,我当时找了一位哲学系的老师,但他的训练非常好,他做政治方面的东西。本做的偏政治学理论。

 

2.大概什么时候对未来有了这样的规划呢?当时就已经决定读Ph.D走学术道路了吗?

大二,因为那个时候有一个节点,你如果想出国的话,那个时候英语考试得开始准备起来了,所以就有点push你一定要做个决定了。当时我仅仅是希望有Ph.D的一个严格训练,但是否做Faculty是否去做智库,我保持可能性敞开的状态,并没太细致地想职业选择方面。

 

3.学姐在博士期间做了一些交叉学科的研究,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选择了这个方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Ph.D期间,博士论文我做的是国际关系和博弈论的交叉。我在耶鲁旁听了一些相关课程,认识了我博士后导师,他说他们控制论其实也对文科的东西挺感兴趣的。控制论这个词一开始来源于法语,意思就是关于政治的管理,但是最后控制论在钱学森他们那里发扬光大了,就变成了一个控制飞机、导弹等的工程学科。之后我和博士后导师领域的人开始了控制论和社会科学交叉方向的很多合作,直到现在。

 

4.您现在做的研究大概是什么方向呢?

用各种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治学中的问题。

 

5.后来的研究和兴趣是否也有受到原来交叉学科学习的影响呢?

是的。我一直对交叉学科感兴趣,因为总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相通的。感觉就像是你学会了很多语言一样,你跟这个学科的人用他们的语言说这样的话,然后你到了另外一个学科,你必须用他们的语言说话,觉得还蛮好玩的。

图片

四、关于元培的生活与变化

 

1.学姐进入元培的时候元培刚刚成为学院,当时元培的生活是怎样的?

当时我们没有元培楼,元培跟很多文科院系都在东门进门的某个楼办公室。就07年的时候,经济学院在三楼,心理学系在五楼,元培在二楼。我现在感觉元培楼就修得很好,感觉好像都不一样了。

 

2.当时会因为住宿等等原因感觉比较分散吗?大家如何建立联系、营造共同体感?

会比较分散。我们更主要是通过选课认识了很多院的同级同学或者不同级的同学。当然我们的寝室关系也很好,我们后来还在美国聚过。

二之后大家都慢慢把方向定了之后就会忙自己的事情,比方说今天这个人出去实习了,明天那个人去做本科生科研了,另外一个人要去耶鲁项目了,所以大家这样的话就从那兴趣分流了,但基本上互相交流起来都没什么问题。

 

3.回顾元培的生活,您觉得哪一方面对您影响特别大或使您很有收获?

讨论班,我觉得对我来说收获特别大,还有就是元培整体的氛围,它鼓励大家去 cross the boundary。(元培之外)有人可能会觉得你在这个专业,突然想到其他系选课,你就是嫌弃现在的专业,或者你就是不安分守己。我觉得在元培这几年就是思想上最自由的时间。等到研究生阶段,专业分工更细的时候,这样的思考方式也许就会变成异类了。

 

4.回顾本科生活,会不会有哪一点觉得有点遗憾或想改变?

遗憾的话,我觉得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还想本科的时候可以把双学位再学一个,但是有可能就需要延期毕业。因为我后来去做工程的话,因为对数学要求有点高,很多都是我当时一边做一边学的,所以我就觉得如果有时间,我觉得比方说有同学选了PPE,时间允许的话,其实不麻烦的话可以再来辅修(一个专业)。

可能还有一点遗憾就是还可以再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学校举办的那些社团什么的,我觉得那个会是非常好的。当时我去过模联,但是也是没有坚持下来。我觉得一个人不应该只在学习,只在干跟学术有关的事,我觉得如果可以,我就想当时可以再多去参加一些社团活动。

(当时有进行一些学生工作吗?)当时元培有一个网站,我帮着漆丽萍老师一起建设网站。

 

5.再回到北大和元培有怎样的感受?

10年之后回来北大感觉真的挺好,好像很多事情我们那一届都没有赶上,比方元培楼,比如很多教学楼都已经重新修了,甚至未名湖旁边都重修了。真是太感动了。

 

6.这次回来感觉元培比较大的变化在哪?

我觉得好像就是元培这个理念在北大更加深入人心了,我觉得这和元培的几位老师完全分不开。

 

7.未来您会希望看到元培有怎样的变化或发展?

我会希望元培会有更多的复合专业开出来,希望元培可以为未来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

图片

五、给大家的建议

1.您觉得什么样的同学适合元培?

愿意去explore的同学。

 

2.现在学院也会有很多同学面临选择、比较迷茫,有什么建议给大家?

就尽量平常心,要知道本科还真的是一个挺早期的阶段,可以高高兴兴地享受在北大的时光。可以规划,也需要好好规划,但是不要太钻牛角尖,我觉得一个要open to many possibilities,最后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思考之后,follow your heart就好了。

 

3.现在大家可能会觉得竞争比较激烈,“内卷”比较严重,从而迫使自己更早地做出决定?

等你们到了我这个时候,会觉得压力更大,还不如早点看开一些(笑)。

 

4.培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学术氛围很强的场域,在各方面比较学术导向,但也会有很多更倾向于就业的同学,对于这部分同学有什么建议?

就这方面(就业方面),建议多多去社团、师兄师姐处打听实习、就业机会。不过每个人都有异质性嘛,会有个体差别,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就好了。

(可能倾向就业的同学们在实习方面就会比较“卷”?)就像申请Ph.D你需要考GRE一样,它有着自身一套运作的逻辑。

 

5.还有什么想给同学们说的话或是建议吗?

忠实自己的内心就好了,好好享受在北大的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