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视野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元培视野

足迹·20周年系列 | 朱虹璇:胸中灯烛不灭



 

“所依凭者唯胸中灯烛一点,展转相环、旋转飞覆,而灯倾灭。”

——朱虹璇

 

人物简介

朱虹璇,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方向2007级本科生,经济学双学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曾就职于贝恩咨询北京办公室、滴滴出行战略部、腾讯战略部,目前是一名全职戏剧人,担任话剧九人导演、编剧。

 

引言

2021年9月5日晚,北京大麦超剧场,鲜少上台谢幕的导演朱虹璇走上舞台,邀请话剧《四张机》的演员们一一自我介绍,并给每一位演员送上了准备的柳枝。“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是“话剧九人”的第100场演出,也是《四张机》这部民国知识分子话剧的第50场演出。从北大剧星,到职业戏剧团队,一句酒后戏言般的“十年之约”竟化作了现实,朱虹璇与话剧九人实现了许多人或曾幻想但终究未竟的梦想。话剧九人一路坚守,恰似那《双枰记》中的滚灯,“所依凭者唯胸中灯烛一点,展转相环,旋转飞覆,而灯倾灭。”

 

“话剧九人”十周年第100场演出剧组合影

 

立于元

作为2007年江西省文科状元,朱虹璇最初选择元培学院的原因与今天的许多元培同学也有着相似之处。在“高分文科生就应该去光华”的舆论环境下,她的母亲建议她去光华,但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金融的兴趣寥寥,她真正想去的,也是她父亲所支持她去的政府管理学院。在亲友意见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朱虹璇选择了元培学院,为自己保留了二次选择的机会。进入元培学院后,朱虹璇依旧没有考虑彼时火爆的光华与经济方向,而是顺从自己的初心选择了政管方向。

在朱虹璇刚入学时,元培学院已然是全校第二大院,但政经哲等元培特有的交叉学科还尚未开设,专业课上还会存在教室坐不下时老师让本专业同学优先落座的情况,对应院系的活动或读书会落下元培同学也是常有的事情。每到这时,元培对应方向同学的“少数人”身份就会格外突出,以致直至本科毕业,朱虹璇依旧觉得自己对于政管学院而言更像一个“外来者”。

彼时元培不同于其他专业院系,或如数院有着几十年积累下的数学领域各个方向顶级的师资与学术人脉资源,从大一起便可以接触与之有过类似经历的学长学姐,各类专业资源经验在其院内可以不断积累;又如光华的师兄师姐毕业后不少人就职于投行咨询等公司,可以提供丰富的实习资源,就业指导中心也能提供非常有针对性的帮助和交流会。而那时,分散在不同专业和行业中的元培人,则是要更多地学会独自面对这些未知与迷茫。毕业时有好些学院的伙伴都通过学长学姐或者学院介绍找到了理想的实习,而朱虹璇却发现自己和许多元培的小伙伴都只能从“海投”找起,这种感觉则更加强烈。

没有人说得清,究竟是“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会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迎难而上的能力,还是“四肢健全地活着”会让人成长得更健康茁壮,这种体验就是与元培相伴四年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就像平行时空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更好的自己或他人,但朱虹璇十分感念,在元培遇见了一群“值得终生珍重的朋友”:比如当年入学前在元培QQ群中相识并“拜过把子”的“五兄妹”,比如元培辩论队的朋友,又比如,直接影响了她如今人生轨迹的“剧星”伙伴。

 

戏缘起剧星

时间退回十年前,2011年10月,北大剧星风采大赛即将开始,而“试说辛语”剧组的剧本却尚未见雏形。剧组原本的编剧是朱虹璇的老朋友,她便接过了这一职责。初试剧本创作的朱虹璇完成了一部在今天在她看来十分稚嫩的校园爱情剧本,当年的“剧星”比赛中,这部戏也并未进入复赛,却开启了她与戏剧的缘分。

第二年,剧组成员再次相聚在一起,将剧组命名为“梦桃源”,再次报名了当年的剧星比赛。那时,朱虹璇第一次看了黑白老电影《十二怒汉》,整部影片以简的形式在一个房间中塑造起了十二位不同职业、态度各异陪审团成员的立体形象,所探讨的问题却深入公平、正义、司法、人性等深刻话题。影片主题与呈现方式激发了朱虹璇的创作灵感,她将电影中的台词一一摘录,逐句对比并改编移植到中国语境下,并为缩减时长删去了三个角色,由此诞生出话剧剧本《九人》。剧星初赛中,《九人》首次登台便夺得了当场冠军和最佳男主角等奖项。

 

2012年《九人》剧组在“剧星”大赛现场

 

可惜硕士仅有短短两年,“梦桃源”剧组的大学话剧经历很快便以复赛中惜败当年冠军作结。复赛后,东门外与剧组同名的“梦桃源”饭店内,满怀遗憾与不舍的剧组成员在觥筹交错之间,不知是谁提议道,“毕业以后要把《九人》一直演下去,再演个十年!十年后,我们正是剧中角色的年龄时,再来演绎哀乐中年!”面临毕业的剧组成员们乘着酒兴也随之纷纷复议并许下承诺,没想到“约既定,万山无阻”,一句酒后戏言便由此成为了一场“十年之约”。

到了来年春天,剧组的成员已散布在世界各地,或在深造求学,或已步入职场。但这一“十年之约”仍被视作珍贵的诺言,当它被重新提起时,剧组成员又很快联络了起来。朱虹璇请来了曾同台竞技的冠军剧组的编剧和主演莫小巧,开始计划九人剧组的第一次校外商演。

初出校园,“没有哪件事是不困难的”。参加“剧星”时,学校还会将场地和灯光安排妥当,而真正走出校园独立做戏,一切便都需要靠自己。作为无名之辈的话剧九人,为找到一处剧场,朱虹璇打了一个多月的电话,几人凑钱垫付了场租,自己租用灯光、搬运道具,终于在南锣鼓巷的蓬蒿剧场完成了第一场校外演出。初次公演的成功,让剧组看到了以兼职方式延续此志趣之约的希望。分散在各行各业中剧组成员,无论是请年假演出,还是利用碎片时间排练创作,都克服了重重困难,践行着当初的约定。

 

《九人》历年海报

 

话剧九人也从此以一年一戏的频率,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原创作品:从凶杀案中锄强扶弱表象后的隐情反转,到公交车上“撞了人要不要救”的热点探讨,到媒体人接到重大案情爆料时的两难选择,再到患纠纷背后的事实真相,话剧九人以不变的剧名《九人》将那些公共领域的严肃议题,以或诙谐或荒诞的话剧形式辩证而深入地展开。而面对着这些议题的九人,将那些或曾活跃在北大乃至社会各个层次的声音一一浓缩在小剧场的舞台上。这些公共讨论召唤着朱虹璇持续将有限的休息时间贡献给剧本和剧组,而事实上,她当时还在全职从事着既为人所追求又格外繁忙的战略咨询工作。

 

职业与志趣

2011年,朱虹璇从元培学院毕业并顺利保至政府管理学院,但那时的她已经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规划。大四时,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职业规划大赛,其中一位企业高管评价她“思维非常敏捷,特别适合做咨询”。那是朱虹璇第一次听说“咨询”这个名词,她甚至还去百度上搜索了一番“什么是咨询”,紧接着又在BBS上找到了咨询板块。不知不觉间,她发现自己竟对咨询逐渐产生了兴趣,最后也真正进入了咨询行业。

研究生毕业后,正如咨询行业所吸引她的,就职于贝恩咨询公司的她接触了金融、能源、军工、汽车、医疗、教育等等许多行业,可以快速地在两个月内完成一个项目,与客户进行高级别的沟通,学习到很多行业分析相关的方法论。在经历几年咨询领域多行业的探索后,朱虹璇也逐渐找到了自己更感兴趣的互联网战略方向。

 

互联网公司工作期间的朱虹璇

 

咨询与互联网战略工作都并非轻松,但朱虹璇依旧以高度的自律和热情抽出自己的闲暇时间投身于剧本创作。在她看来,“这件事并不是不可能的,只要愿意做都可以做”。别人下班后睡觉、打游戏、刷小视频、看电视剧的时间,她便用来创作、排戏。有时她半夜一点才会结束在公司的工作,但仍会坚持再写一会儿剧本,两三点睡觉已然是生活的常态。这样的生活,坚持就是八年。

 

朱虹璇在剧场排练现场

 

直到2018年,朱虹璇在话剧九人又多了一重身份:导演。从享受创作过程的编剧,转型为对演员、灯光、音效、舞美等等都需要统筹安排和把控质量的导演,非科班出身的她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乃至体力去完成。话剧于她而言早已不单纯是一个爱好,更是她想要认真做好的一件事。哪怕是出于爱好与情怀在做戏,她与九人也依旧秉持着“观众看得见”的信条,精益求精地将每一个环节不断优化,严谨认真地在每次排练演出后进行复盘,话剧九人不再是一个每年演出一两次的爱好者俱乐部,而是一个对观众负责对作品负责的严肃认真的创业团队。

 

朱虹璇(右一)给演员讲戏

 

凭借扎实的剧本和舞台创作,话剧九人在2019年推出的《四张机》以四张卷子破题,抛出“大学何以存乎”的叩问,围绕着治世求学、乱世成人、求真求实、教育公平、男女平等等丰富而深刻的议题,由三位民国时期的北大教授展开了一场精彩而激烈的辩论。《四张机》上演后,话剧九人获得了业内外的高度好评和众多邀约,证明了非职业团体也可以在话剧中进行思想的传递表达并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2019年《四张机》剧照

 

也是在这个时点,朱虹璇认识到,“用零散的时间一年演一次戏,这样轻飘飘的、打一下就跑的模式不会有更扎实的生命力,也不会有更大的影响,这个团队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改变现有的全员兼职状态,去做出更大的突破。”而话剧九人多年的积淀也给予了她一定的信心。因此,2019年底,朱虹璇终于决定辞去互联网公司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戏剧人。

尽管在她辞职的短短一个月后,疫情爆发,剧场停摆,演出业陷入寒冬,但朱虹璇与“话剧九人”仍未停止他们创作的步伐。2020年他们推出的新剧《春逝》在线上线下同步上演;2021年《四张机》开启了全国巡演,《春逝》依次登上国家大剧院、乌镇戏剧节的舞台,十周年之际九人民国知识分子系列三部联演,新戏《双枰记》首演后也以线上公益放映的形式完成了与故人的十年之约。

 

2021年“话剧九人”十周年戏剧月,朱虹璇和舞监团队合影

 

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年轻学子,话剧九人的民国知识分子系列已然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群体。从《四张机》中于家国命运的唇枪舌剑,到《春逝》中独行于科研路上的女性情谊,再到《双枰记》乱世囹圄中于救国之雄辩。在风雨飘摇、百废待兴的民国时代,自由而多元的声音在其中交织碰撞,在这些面临着选择的十字路口,知识分子履行着其对抗与守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坚守也同样唤起了那些被大众所忽视的声音,唤起了今人对个体与社会的思考。“献给勇敢真诚的人”,“献给路同行的你”,“献给故人”——这也是朱虹璇和“九人”一直以来希冀于通过话剧与观众进行的对话。

 

《春逝》剧照

 

信念如宝石

在北大,在元培,从来不缺少对公共领域议题的探讨,从来不缺少满怀“理想主义”的人们,但能像朱虹璇这样最终将自己的职业与志趣完美结合的人却总在少数。

当朱虹璇被问到“如何面对这些可能会遇到现实困难的梦想”时,她的回答是:“首先,一定要记住它。要牢牢记住你特别想做某件事的那一刻,不管是做戏、做小语种或是科研中一个罕见领域的研究,你都要留住心中的那一点小火苗。因为你会发现人生到最后钱和房子这些都会有,但信念感却会稍纵即逝。年轻的时候大家只有信念,身无长物,所以会觉得要去追求那些肉眼可见的、偏物质的东西,这时信念不重要,因为有大量的信念。但越往后越会发现信念就像宝石一样珍贵。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尽可能地记住它,不要把它那么快地遗忘或妥协掉。”

第二,还是要努力地生活。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都有父母的期望,需要为自己所做的所有选择背负起所有的责任,不能因为要做艺术而‘啃老’。只有当你在生活上已经自立的时候,你去追寻你以前的梦想时,你的‘腰杆’才是更硬的。我也是工作七八年后才全职做戏的。之前每年我都会在一些创作喷发的瞬间,想从此就以创作作为工作,会思考创作如此快乐为什么还要上班。但因为人需要生活,不能依靠别人养活自己;人需要承担责任,不能拖着团队吃苦受罪。所以要学会生活,但不要忘却曾经的梦想,有机会还是要把它重拾起来做的。”

 

《双枰记》剧照之滚灯

 

“待到多年以后,文章气节莫白头。”

“所依凭者唯胸中灯烛一点,展转相环、旋转飞覆,而灯倾灭。”

朱虹璇笔下的台词,也是她对梦想一路坚守的最佳诠释。

惟愿多年以后,文章气节仍在,胸中灯烛不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