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视野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元培视野

元气人生 | 陈子维:不想玩乐队的电影人不是好程序员

编者按

《元气人生》专栏

学业之外,大学生活中仍有广阔丰富的领域待我们探寻;各行各业里,曾为世界着上自己颜色的那些亮眼身姿,也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浇灌出的花朵。元气人生专栏以元培人多样的选择与探索为主题,希望以我们的访谈,向各位读者呈现大学生活可能应有的种种多彩面貌,以及这些探索“得失”背后的那些个人生命路径、关系羁绊与生活样态。

漫长的疫情隔离之后,燕园重启,学子回归,对于元培的同学们而言,千呼万唤的书院地下空间也终于以崭新的面貌正式投入使用。而大家可能有所不知的是,支撑地下空间运转的许多程序,包括用以预定功能房的预约系统,都是由元培学生自主开发与调试的。在本次专访中,我们与地下系统开发组的两位主要负责同学——叶皓天和陈子维展开对谈,聆听他们的开发故事,了解他们对于学生工作的探索,以及对大学生活乃至未来人生的规划和勾勒。本次参与开发的小组成员名单,我们也将附在文末“阅读原文”中,书院生活的一笔一画,由同学们的参与写就。

 

本篇推送是对2016级陈子维同学的访谈。他的身影活跃在吉协的舞台上、地院的荧屏前,“兴趣”“尝试”与“体验”这三个关键词,在他的讲述中高频出现。他在所长、所爱与所学之间找到了交集,更将自己的大学生活评价为“没有遗憾”,走进他的经历,我们会发现,这绝非单纯的运气使然。

陈子维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6级数据科学方向本科生

地下系统开发组主要负责人

 

01

地下空间的一次新实验

Q:您在地下系统开发中具体负责哪些工作?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想要解决哪些需求,如何把任务拆解成可操作的小部分,有什么要考虑的因素等等。

 

A:整个开发工作一开始分为三大模块,第一部分是预约系统,第二部分是元培约约约,第三部分是成长档案。我负责成长档案这一个模块,主要和学生信息相关。像学号、专业、学工组织这些信息在地下室预约系统里面怎么样去精确到一条条目,怎么结构化地去存到数据库里面——这也就涉及到了怎么样去搭建数据库。这是属于偏后端的一个部分。前台则要呈现、展示,里面可能还要修改一些个人的信息。

 

我们先说前端。前端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怎么样把整个页面渲染出来,让画面变得更加美观,怎么样去编排页面上的元素,让同学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比较自然地去操作整个系统。第二部分就是交互,你点击某一个行为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到点击之后会产生一个怎样的逻辑或动作,另外,你也要去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比如用户会不会乱点、输入错误密码等等。这属于一个 interaction,这一块也需要设计。

 

后端,一方面就是搭建数据库。可以用Excel表格去理解它,如果说要在表格中登入一个同学的信息,会有姓名、年级、手机号、邮箱、专业等等各种各样的条目,而各种条目之间的存储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年龄,一般只会写18到25岁,就不需要用很长的数据类型去存储它,而可以把它缩减成一个比较小的数据结构。而专业又不同,例如你是数据科学专业的,或者你是国际关系或者是中文方向的可能就要用一些字符形式去存储。这些都要设计好。

 

另外还有一些逻辑上的限制,即一个同学只能有一个账号,不能重复地去登入或新建。我们会在学号那里做一个主键,也就是一个限制——能唯一确定一条条目的一个标识。这种“不能有两条主键一样的条目存储在数据库里面”的主键限制,就是一条保证整个数据库正常运行的核心逻辑。同时,我们要跟其他模块做对接,比如,我负责的数据库这块要去跟地下室预约系统对接,那么我们就共用了一个认证系统。

 

Q:您最初为什么想要参与开发工作呢?

 

A:首先,学校里学的东西跟工业上的东西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在学校里会学很多理论上的知识,比如说用什么语言去编程,怎么刷题等等,但那些只是锻炼你的逻辑能力或者编码能力。但通常工业上的东西,比如刚才说的安全性、包装、渲染这些,学校会比较少涉及,因为它需要很多背景知识和能力素养作为基础。我加入地下系统开发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在学校不太能接触到很多所谓“工业化”的东西,所以我想自己做一个项目。搞编程,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去从零开始亲手做一个项目,去体会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遇到不会的地方就上网搜各种各样的开发的问题,然后收获很多的新的方法、新的解决思路,或者说一些现成的样例,去参考别人怎么做,这些东西是课堂比较少教到的。

 

第二,毕竟在元培待了挺久了,现在我觉得是地下室开发的一个比较好的时机,资源方面,还有学生跟老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都很强大,作为元培的一份子,我也希望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

 

第三就是想跟不同的同学试一下,怎么样在代码,还有工程化的项目上去进行团队合作。这些对我就业方面也会有一定帮助,因为以后肯定不可能单打独斗,必须要适应一个团队协作的模式,开发过程对我这方面的能力也是一种磨练。这三方面原因让我想进入到计划当中去进行开发。

 

Q:您在刚才也提到了,在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之前没接触过的问题,需要去网上找资料,学一些新技能等等,您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A:最主要还是自己去看。有一个网站叫stack overflow,上面有不同的编程的人发出来的问题,也会有很多人去回复,有点像“高配专业版”的百度知道。

 

第一个是找别人问过的一些已经存在的问题。可能做到某一步,程序突然跑不了了,就在网上搜索这个错误,全世界这么多人,从概率上来说,肯定会有遇到同样问题的,对吧?这样就能找到比较有针对性的方案。

 

第二个就是对整个开发过程使用的工具,也就是所谓的“框架”进行优化——用开发商一些现成做好的东西。因为有时候,例如我们的一个加密算法,如果从零去写也不是不可以,但它的可维护性会相对比较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造轮子”。能用现成的轮子,就用现成的轮子。当然,课程作业让你自己造个轮子,是为了提高你对整个算法的认识,透彻地去了解它怎么运行。但有时候,为了效率起见,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个东西能用,就像黑盒子一样,你只要放进去,它能给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跑出一个结果,就可以了。为了知道不同的轮子该怎么用、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就要去读文档,也就相当于是看一个工具的说明书。读文档是一个很好的、快速的去学习一个新工具的方法,因为它会写得非常清晰详细。

 

大概就这两个办法。要去问别人的话,其实也不是很现实,因为我们全都是新手,之前都没接触过开发,如果互相问也只能面面相觑。所以自己能找到的,尽量还是自己找会比较有效率。

 

Q:您在开发工作中曾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A:最大的挑战就是团队的统筹。我们的团队是完全从零开始进行组建和分工的,因为疫情,大家不能线下见面,只能线上会议。线上会议的缺点就是大家没什么紧迫感,自我学习的动力也会下降,学习的进度也不会那么快。而进度跟不上,可能就无法在我要求的deadline之前提交比较让人满意的成果。但是整体计划还是得按一定节奏去推进,那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我自己干。所以这方面我可能要学习一下,其他小组是怎么样去布置任务的。但我觉得任何人进入一个团队中工作,应该都要有一点self- motivated的能力,因为这是一个共同体,一个团队,只有每个成员都作出贡献,才能把事情做好。

 

另外,感觉面对面的去进行问题解决会减少很多沟通上的成本。因为有时候遇到一个问题,给相关同学发微信,就得等回复,有时候可能我自己也有事情,有时候可能他忘记回复了,就会增加很多成本。如果坐在一块,规定了这两个小时要在一起解决什么问题,就会直接、高效得多,那样是最好的一种工作方式。

 

陈子维的猫

 

02

学生工作:探索与平衡

Q:元培同学入学之后的自由度很大,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您在学习之余参与了元培的建设,也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学工和社团活动,想问问您会以什么标准去进行取舍? 

 

A:我觉得标准就是是否真心喜欢。 

 

没必要非逼着自己去做什么,无论选择参加什么活动,都应该主要出于自己的热爱,或者是想要让什么变得更好的一种期待。要只是为了学分等等比较功利的目的去参加,那很容易会觉得枯燥厌烦。

 

参加社团学生活动的话同样是兴趣为主。文娱部、组织部之类的部门,各自有不同的关注点,也会锻炼你不同方面的技能,就按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点去选择即可。但是人总不能太贪心,你选的越多,投放在某一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每一个活动、每一项工作投入的时间是多少,可以自己做一个表格量化一下,会比较有助于取舍。大一时间充裕时可以多参加几个,节奏快起来之后再慢慢搬出一些你觉得工作量大、兴趣又不是很大的活动,让精力更集中一些。

 

我觉得大学其中一个最关键的点就是怎么学会自己去做时间管理。不仅是学生工作,学习、上课,也离不开时间管理:听完一堂课,你分多少时间去复习这门课的东西,分多少时间去做你自己的事情等等,其实都是一个对自我生活的把控。怎么把这个做好,其实很难三言两语讲清楚。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合适”,既不要太累,也不要太胆小不敢选。如果担心太多、负担太重,就先选着,不行就退下来。大学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尝试的过程,而且我觉得容错率还挺高,错了就错了,就浪费一点点时间,不要到了你大三大四没有时间的时候才去后悔,是吧?

 

Q:能不能挑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活动和工作,讲讲它们带给您的收获?

 

A:我大一一来元培就参加了文娱部,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摄影和拍片子。因为我中学是在香港那边上学的,那边相对比较闲一点,就会发展很多课外活动。我比较想拍微电影,文艺部又要负责拍摄一二九的动员视频、宣传视频,跟我的兴趣十分对口,就直接选择了这个。

 

第一个最直观的收获就是结交了一群好朋友。第二就是你能够发觉,还是要实际去干过,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现。比如说拍片子,你可能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要用什么相机,用什么镜头去表现不同的景别,包括收音问题,光用相机拍说话可能会糊到不行,因为有风声等等杂音,然后你就要去思考,上网找别人的经验,接着再自己进行实践,去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拍片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除了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还有很多创作上的东西,那么你就需要跟同学们去交流。很深厚的友谊,和各种想法的碰撞,也往往就自这交流中衍生。

 

YPUC文化衫

 

到后来文娱部已经很成规模的时候,文娱部一个15级的学长创立了地院,我就跟他一起建设地院。因为我很喜欢看电影——通常来说,喜欢拍片,就会喜欢看电影,就不自觉地想去模仿。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地院已经来到第三四个年头了,我也认识了很多新的小朋友,你会发现,有很多才华横溢、能力各异的人都会在这个组织里面闪闪发光。跟他们交流,也会学到很多不同的思考的方式。之前,孙飞宇老师还支持我们办了一个地下电影院的剧组,我是负责这一块的,我们参加了北大电影节,还入围了,虽然因为第一年参加,经验尚浅,没有拿奖,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很不错的体验,学到了很多像视听语言、拍摄技术,怎么样去建构、制作一个片子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可能艺术专业、新传等等会讲,但在一般的北大课堂是学不到的。这一切的根本就是我的兴趣。

 

        从中学以来我就想拍片子。投入的时间多不多?多。但是要问我享不享受,当时也真超享受。所以我觉得算是一个很美好的经历,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我在科研上的兴趣,因为我科研上做的东西算是比较偏视频方面的,有关视频多媒体、生成视频等等很好玩的东西。所以这个爱好对我的学术发展也有一些贡献。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兴趣导向的规划。有的人说,兴趣不能发展成工作,你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是你以后你擅长的东西,更不一定会成为你的职业。对于这个观点,我觉得你要自己去想一想,兴趣、长处和职业这三件事的确在某种意义上是比较独立的,所以你要体察这三方面能否在自己身上达到一种有机统一。从兴趣入手的确有一定风险,但是就我个人来讲,还挺顺利的,也很享受。

 

        总结来说,从元培的文娱,到校文艺部,再到地院、剧组,到现在的地下系统开发,我完全都基于兴趣。当然,这也是个人的经验,每个人不一定完全地参考。

 

微电影杀青

 

Q:对于想要参加或者已经投身于各种学生工作的同学,一个普遍存在的焦虑点就是工作和学习之间难以平衡,事情一多,可能自己就会背上比较重的思想包袱。想问问您在应对高强度的工作带来的压力的时候,会怎么去排解自己?

 

A:压力肯定是有的,也会有到了ddl之前焦虑的情况。但是我就想,你焦虑了也还是要干这个活,还不如赶紧干完,可能是心态上比较积极,虽然有时候也会肝一点,可能熬到两三点这样子。至于排解方式,出去到一些舒服的地方走走,或听一两首歌,尽量让自己愉快一点。你已经知道这件事是不能逃避的了,就让自己以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状态去面对。

 

当然,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没必要一个人把所有工作都扛下来。如果你是统筹者的话,合理地去找组员帮忙;如果你是组员的话,就及时跟统筹者沟通。沟通是最好的途径。在觉得有困难的时候,不要自己一个人在那边想,这样的情况会让你的工作质量下降,心态也会受影响。多跟朋友沟通,多跟上级沟通,都是良好的方法。在真的很忙的时候,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自己小小放松,比如给自己限定半小时,刷B站、听听歌,在状态好一些的情况下再去干活,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03

更长的前路,更多的选择

Q:有个流传颇广的说法讲“在大学,绩点、学工、社团、恋爱最多只能兼顾其中两个方面”,但您好像把几个维度都照顾到了。想问问您怎么安排精力和时间,如何去设置优先级?

 

A:我绩点不算顶尖,肯定不是那种内卷之王,就是一般般那种。但是我觉得大学的意义就在于不同的体验,如果你一味地去内卷,一味去肝,有时候会失去很多体验。对于我来说,相比于专注追求高绩点,我还是希望能有机会去认识很多朋友,或者说是了解不同的领域。我会常常参加各种活动,比如说,我参加去日本的游学,去参访不同的start-up——初创企业、创新企业,还有一些实力很强的企业,了解到了不同的企业文化,也看到了不同国家的工作方式之间的差别。 

 

当时我还拿到了日本一个 AI公司的 offer,去做了一年的远程实习,它主要做的是偏互联网一点的咨询,不完全属于我的专业领域,对于我来讲肯定是一个比较创新的体验。我觉得如果一味地去学课本知识,盲目地投入内卷,这种机会我可能就错过了。 

 

我觉得各种各样的机会是在你的涉猎面很广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虽说绩点的确会影响保研、申请等等方面,但如果把它视为自己的一切,可能就会少了很多宝贵的机会。而有时候,机遇的重要性并不比所谓的硬实力差,抓住这样的机遇会比一步一步平稳地走要更有趣,或者说它能带给你的东西会更丰富。在我的价值观里面,“丰富”比起所谓的成绩好带来的成就感是更强的,所以我个人会这么选择。

 

这一切都会归根于选择吧,每个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有的人就喜欢一步一步平稳走下去,一点一滴积累,到后面申请很好的学校,我并不会judge说这样是太墨守成规了、太卷了云云。只不过是我个人选择跟你不大一样,我自己这样做比较舒服,就会这么选择。

 

那么像谈恋爱,学工,还有绩点,其实也没有那么割裂,教条地一定只能兼顾两个,第三个就完全顾不上。大学4年,像我现在5年,还是挺长的。对于谈恋爱,我觉得没有很难,不用担心你太卷了就没得谈恋爱了,顺其自然就好。学工组织的话,就是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会太肝。能不能handle,主要还是取决于精力的投放和对时间的安排。如果时间安排得好的话,那么这几方面都可以兼顾得来,哪怕不能事事出类拔萃,我觉得平稳进行还是可以的,而且收获的东西会很丰富。当然,如果你时间规划做得差,就可能一个都做不好。 

 

Q:您一般是从什么渠道获得您所参加这些活动的信息的呢?

 

A:像学生会的公众号,朋友转发,自己找,都有。例如说,想去那所学校交换,我就自己去他们官网上找信息。我之前想参加牛津的暑校,就自己检索了信息,跟校方说想要来,他们就给我发了面试邀请,后来也递交了成绩单,校方同意了,就参加了。很多东西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很难就不敢去尝试,但是有时候只要你自己想试,还是能成功的。

 

出国交流经验

 

我之前找实习也是,找各种机会,下载各种求职APP,有人就觉得好low啊,应该要内推的好吗?内推肯定是一种方法,但我们也不排斥其他方法,对不对?就到处去尝试自己能找到的各种途径。之前在香港那边,我们中学跟香港的商汤科技公司有合作,他们请了公司相关人员过去做讲座,那天刚好也请了我去给中学的学生们普及一下AI。我讲完之后,商汤教育部的主管就说,你好像讲的不错,要不要来我们公司做实习,我同意了,就拿到了offer。我本来是想让香港给我内推的,但是没有推到。后来到北京这边,商汤方面刚好在boss直聘上看到我,就发起了面试,虽然面试很难,但是后来还是勉强进了,就去做了半年多一点。也是在大二大三的那年去做的。各种机会其实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你就厚脸皮去抓就好了,不用怕,没什么。“Nothing to be ashamed of”对吧?

 

实习的工作环境

 

Q:经过这些年的体验和探索,您心目中理想的大学生活是怎么样的?这几年有没有什么遗憾,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是后悔没有去做的一些事?

 

A:理想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你自己对于各方面的把控程度是很高的,比如说学习、生涯规划和兴趣发展等等,但我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有些课还是会肝得一塌糊涂,但学到的东西还挺多的。另外就是要有一群很好的朋友,可以百无禁忌地聊天,进行各种价值观的碰撞,迸发各种可能,互相影响和促进。理想的生活还可以是去涉足不同领域。像我刚才说的,接触很多没有接触过的东西,甚至把它发展为一个爱好,或者说是精进这方面的技术,比如说拍东西什么的。

 

遗憾暂时没有想到,因为我不会去为做过的事情后悔,做了就做了,以后也不会再去想当初有没有做好——心态可能一直比较好。另外,因为一直在尝试,也一时想不起什么后悔没去做的事情。

 

Q:关于未来的人生路径和发展方向,大家可能都要面对比如说要不要走科研道路、要不要出国、怎么和伴侣一块去面对一些现实挑战等等问题,对于这些难题,您有自己的答案吗?

 

A:真的没有答案,我只能说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因为我不是那种把人生规划得井井有条——敲定了25岁要干嘛,28岁要干嘛——的那种人,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了。

 

我自己是比较想到国外去看一看的,因为我去过的很多地方都让我感觉挺好的,还是想到外面去了解一下当地的文化和学习的氛围。至于科研工作,我个人不是很确定我适不适合做科研,但是我目前也在做、在尝试,觉得还挺有趣的。但是我不知道对这方面的爱好能不能支撑我去读Ph.D或者更多的学位,因为读Ph.D还是一个挺重要的决定,毕竟要读好几年。这方面我还在通过自己最近在做的项目去思考和抉择。但是我自己是比较希望能够跟着这个时代一起跑的,能够不断接触到一些比较新的、前沿的东西,保持活力。而且我不太想“996”,我可以为了以后不996先996一会儿。但我不想一辈子都996,因为我觉得那样太累,而且可能会丧失很多个人的时间,没有自己的生活。

 

        我喜欢跟人交流,认识不同的朋友。我并没有刻板印象说“程序员就没有朋友”,但在国内的很多高强度公司里面,可能的确会失去很多社交的时间。而我以后理想的工作性质是多一点交流——不管是与客户交流还是跟同事交流,不能太刻板。好像跟我所在的专业有点“反其道而行”,但是我的确在寻找这样的工作。无论如何,沟通一定要多一点,因为人活着不能不说话。对于思想碰撞和不同生活节奏的体验,我是很难放弃的。

 

        对于伴侣的话,应该说,让恋爱融进你的生活里面,因为她跟你的生活是不能割裂开的,要在这段关系里面找到一个双方都舒服的平衡点。恋爱关系健康的前提是双方要沟通,其实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沟通不畅所导致的。如果沟通渠道建立起来,频繁地去交流,有这么一个机制,那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会出现生闷气、误会等等各种各样的情况。而且要真诚,不是让你去骗对方,对任何人都要真诚一些,那样双方也舒服一点,跟朋友也一样。

 

        当然这说得是真的很理想化,也是我的所谓的人生目标。如果成了亿万富翁,那就能实现了(笑)。但话说回来,我觉得对人生或者对未来还是很难会有一个固定答案的,得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不断尝试。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理念和做法,厚脸皮、不要脸,有什么机会你就先闯,不管有没有能力抓住它,先伸手再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