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视野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元培视野

元培·毕业季 | 院友代表张林峰在元培学院2022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接到学院的邀请,感到万分荣幸。这一刻我有些恍惚。从元培毕业已经六年了,恍惚间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站在这里,依旧是那个记忆中的园子,依旧是熟悉的老师和年轻的少年们。仿佛不曾离开。

 

就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困在了上海。兜兜转转,直到昨天中午都以为自己赶不上与大家的相聚,用了一整个上午录了很多遍这次致辞的视频。忽然之间,码绿了,我回来了,几易其稿的发言稿也又改了一遍——特别是这个开头,哈哈。这像极了我们过去的几年,天天都在做规划,但与不确定性和谐相处似乎才是最重要的必修课。

 

今天对大家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对我来说恰好也是。想来想去,不如分享一些经历和思考,作为对元培的感谢、和对大家的祝福。

 

 

准备这篇讲稿的时候,是父亲节,我恰好在许久未归的儿时家中,地处山西汾阳,是贾科长拍《小武》《站台》的地方。我的思绪飘到了小学四年级。在一个没有老师的体育课上,我和一伙小朋友打球,恰好来了几个身材高大的小混混。不知道大家是否见过那种“不管你对不对、只管你服不服”的小混混。他们以破坏我们的快乐为乐。直到后来我“不服”了,说:咱们来个全场较量吧。在那场较量里,义愤填膺的我把小伙伴们都调动了起来,打得他们很没面子。下课后,我被他们围到了校园的角落,用他们认为很有面子的方式教训了我一番。他们对我说了很多狠话、扬长而去,留下了我和未敢前来帮忙的伙伴们。

 

我带着委屈和不解回到家中。我做的对不对?小伙伴们怎么不来帮我?我要是我的小伙伴、我又该怎么做?我想那天晚上,我的父母遇到了最令天下父母感到为难的事情。他们需要告诉那个十岁的我:下次该怎么办。

 

我不记得我的父亲具体说了些什么,但从小他大抵都是这么教导我的:“世界是复杂的,很遗憾爸爸没有正确答案,你得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判断。没有谁天生是坏孩子,你可以试着走近他们,甚至成为他们的朋友,学会与他们相处、学会随机应变。但是,心里也要有片自己的田地。”

 

保留内心的田地、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成长的路上,大部分事情并非体现在肢体的冲突上、却更加复杂。遇到的越多,便会有越多为什么。现实中的我学会了包容、接纳,性格友好,成为了很多所谓“好孩子”、“坏孩子”的朋友,但那个内心深处的我愈发地充满了困惑。在我生活的小城里,书不是很多。那也是人类进入智能手机时代的最后几年。我只能走遍了书店、报亭、小摊,翻遍各种各样的书,寻找答案。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经历或许不同。但如果你们对这个世界尚有一些困惑,我想说,你们不会是孤独的。

 

 

那个从小学开始困惑了多年的我,在听说元培学院这个名字和可能性、百度搜索5分钟后,果断选择了元培。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我能看到带学科名字的学院,可能都解答不了我这个问题少年这么多的疑问。

 

我被元培震撼始于我来的第一天。那天,和大家一样,我拿到了全校所有学院的教学大纲;那天,我来到北大图书馆,震撼到哑口无言。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也开启了一段沉浸式的体验旅程。很多东西学的时候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脑袋发麻学不懂,但总会有那么一刹那突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顿悟了,很多问题都想通了,那通常会让我热泪盈眶。

 

在元培,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如果要说什么是我最感激元培的,我觉得是它呵护了我们自由探索、追逐热爱的勇气。热爱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有太多的事情看起来如此的不可能,以至于很多“理性”的判断下、很多精致利己主义的推导下,它们不会发生。是热爱点燃了星星之火,推动了不可能成为可能。在元培,我内心那片狭小的田地得到了灌溉。而对于那些从小积累的困惑,与其说得到了解答,不如说是返璞归真、更加坚定了一些作为思考起点的假设。这些思考起点包括对无常的觉知、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对苍生的悲悯、对好奇心、责任心的追从。

 

在元培,追逐热爱的人并不孤独。曾有一位PPE方向的同学在大四毕业后带着对大自然的向往踏上了三江源的土地,成为那里野外工作站的第一任站长。在没有信号、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的环境中,她和同事们积极推动人兽冲突等问题的解决、探索中国国家公园的运营模式。这位元培同学后来成为了罗德学者。在牛津读完硕士后,她又继续扎根到了新的动物保护事业中。她叫李雨晗,我和她相识于元培,相恋八年半。今天很特别,因为今天恰好是我们结婚三周年。

 

至今记得在接近一年的时间里,我和雨晗身处地球两端。我在普林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她在三江源,只有在周末才能找到一个有信号的地方,发一句:有信号啦!然后发给我些她的见闻。经常因为时差,等我回她后她再回我便是一周之后了。在这个很快、很急的时代,这是份特殊的浪漫。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同学们,请相信,无论是今天前,还是今天后,在自由探索、追逐热爱的路上,你们不会是孤独的。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两年前的这会儿,全球疫情肆虐、国际形势复杂,我在普林和室友们居家隔离,天天经历着很多事情。足不出户的我们空前地关心人类命运,常常讨论、甚至激辩至深夜。那仿佛是个巨型社会实验。我想起了孤岛上的鲁滨逊,重新翻起了李猛老师的《自然社会》,也因为若有所悟而热泪盈眶。终于有一天,一切戛然而止;今天很特别,在机票被取消四次后,我终于拿到了一张天价机票,当天起飞,于两年前的今天落脚到了祖国大地。

 

这一天把我过去的四年劈成了两半。当大家经历元培这四年大学时光的时候,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是时代的变迁、是百年未有之变局。我无比地留恋在普林醉心科研的日子,那里无比安静,一切所谓“颠覆性突破”都如此地自然。但是,这一天,在那趟清清楚楚知道落地后会遇到多少困难的飞机上,我也清清楚楚地意识到,不只是我,也包括大家,我们正身处时代洪流的浪潮之巅。

 

时代呼唤更深层次的底层创新。科技发展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波红利正在褪去,更深层次的突破还在酝酿之中。这是巨大的、系统性的机遇和挑战!尤记得我的导师鄂维南院士曾鼓励我们说,眼下是他搞研究三十多年来最为令人激动的时期。以及,可能我很难展开介绍的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鄂老师也全职回到了北大。

 

但同时,时代也呼唤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有一个字是我在这两年才学到的:——每个人的选择空间似乎都在变小,我感受到了一种广泛的焦虑。对于那些崭新的可能性,我看到更多的不是激动、而是退缩。这表象上是一种对安全感的依赖。但我想来想去,归根结底可能是一个问题:此心所安,究竟何处?我想一个通识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让大家得到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那趟知道落地便会遇到多少困难的飞机上,我没想到这会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难。这改变了我很多想法。我曾无比地接近回归母校,但思来想去,在更大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开辟更多的空间。于是我选择了暂时离开象牙塔、全力投入到了两个组织和一份事业。这两个组织是深势科技和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AI for Science Institute, Beijing),这一份事业便是打造AI for Science从底层创新到行业落地的生态链。我相信,这会是一份源自中国、引领世界的事业。

 

我很幸运,2年前的今天,等着我的除了无数的困难,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11级PPE方向的孙伟杰,是我的创业好搭档。我和伟杰没有一起上过任何一门课,但泡在一块的时间很多。我们都报名了很多球队,共同经历了很多有输有赢的比赛。我们经常讨论一些深刻的问题,也在学生组织搭档折腾了很多事情——他是我们级学生会主席,我则推动成立了元培学生学术学会,担任了第一任主席;12级经济方向的李鑫宇,是我见过“利他主义”感最强的伙伴,他在元培毕业后担任了四年元培辅导员。指导各学科同学的经历让他成为了我们最可靠的多面手,也让他跟各行各业打交道都突出一个游刃有余;15级数科方向的李子尧,深耕前沿交叉领域,带领深势科技团队打造全球首个开源训练代码的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Uni-Fold,同时以力行诠释家国情怀、是学生领袖的突出代表,荣获本年度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16级数学方向的张与之,在大一大二“自由探索、追逐热爱”的过程中栽了大跟头,但他从未放弃,在持续突破自我的过程中,也持续突破了我们整个团队的能力边界;17级数科方向的丁钊翰,元培的弹性学制可真好,一起奋斗了这么多年,今天你可终于毕业了,哈哈,原本写的是“可惜没法和你合影”,现在可以了,哈哈。

 

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很多很多,也不仅限于元培,但我觉得大家共享了某种广义上的“元培范儿”——在交叉碰撞的过程中,能够跳出套路定义问题、能够成为不同学科之间的“翻译”和“桥梁”、能够不偏执于自我、持续探索、互相学习。昔日喊着“元培必胜”的队友已历练成为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的灵魂战友。在使命感的驱动下,我们一起遇山开山、遇水劈水;面对挑战和不确定性,我们不是退缩、而是激动。我们有幸得了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世界最高奖戈登贝尔奖,让AI、物理建模、高性能计算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我们有幸引领了AI for Science的发展,眼下它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我们有幸把无数从零开始的事情做的有模有样,让星星之火逐渐呈现燎原之势,让很多研究成果快速落地。

 

落脚到祖国大地,马不停蹄地整整两年了。我也算给了自己一个阶段性的交代。我想让大家相信,无论是今天前,还是今天后,在“相信理想主义可以改变世界”这件事情上,你们不会是孤独的。

 

 

同学们,今天对我们来说,都很特殊。尽管还“在遗忘中不舍、醉醒交错”,但我们不得不站在这个的时间节点上,思考未来。

 

过去我们有幸见证祖国快速发展、世界相对和平,“日子变得越来越好”似乎给人一种“躺平就会发生”的感觉。但是,接下来会是怎样呢?世界会怎样?人类将往何处去?这些问题,可能得靠我们这代人来回答。

 

“思考长期价值多于短期价值、思考群体利益多于个人利益、思考问题本身多于问题对应的标签。”这样的我们,不会是孤独的,对吗?

 

祝大家保持自由探索、追逐热爱的勇气;祝大家不忘初心、敢为天下先;祝大家转身之间,归来仍是少年。

 

谢谢大家!

 

附  院友代表张林峰简介

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1级物理方向毕业生,在本科期间推动创立元培学院学生学术学会并担任首任主席。

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应用数学系,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和美国科学院院士Reberto Car。

张林峰通过结合机器学习和多尺度建模方法,有效解决了计算化学、分子模拟、增强采样等方向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目前共发表40余篇论文,并发展了AI for Science领域最大的开源社区DeepModeling以及DeePMD-kit等开源软件。张林峰作为核心开发者的工作曾获得2020年度高性能计算领域最高奖ACM戈登·贝尔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