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兄师姐们作为过来人都希望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能为师弟师妹们提供参考和指引,后来者也常常手握锦囊,踏着前人的脚步。在院友们思索与告诫的谆谆细语中,我们不会辜负这关怀的心。不过或许此后仍会有不走寻常路的时刻,希望这人生的实验课,错也错得很值得。
院友介绍张献伟,男,北京生源,元培学院2004级本科生,生物技术方向。2008年进入诺和诺德北京研发中心工作。2011年赴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攻读生物工程硕士学位。2013年在北京从事短暂的第三方医学检测工作,并于2013年赴丹麦奥胡斯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
一个生物老博士的十年感悟
张献伟 (2004级)
跨年之际,总会感慨时光如梭,如白驹过隙。接到沙老师发来的征文启事,才发觉原来元培毕业生的队伍已经壮大到10届之众。自己有幸曾和第一批元培的前辈同窗燕园,自入学起,也已超过10个年头。回首这10年,确实有很多话想和后来人说,有很多得失成败想和后来人分享。希望有我们的摸索,你们能走得更快、更好、更远。我把它们尽量总结成以下三点,希望不是太过啰唆。
关于知识
我不想去重复先贤们对于知识的赞扬,而只想简单地聊一聊来到大学的意义。我相信还是会有同学抱着建设祖国、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踏入燕园;也会有同学为了实现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的朴实目的走进大学校园;同样,也有同学暂时还不是很清楚除了一个中国最优秀的综合型大学的文凭以外,自己想要在北大得到些什么。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你们一定都曾经为自己今天进入北大、进入元培学习而努力拼搏过。所以不论怎样,你们都应该在大学4年里有所得,才对得起你们的拼搏。
传授知识,就是大学最天然的使命。知识是一个人能力的基础,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基石。目前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是在我看来,很遗憾,信息不是知识,充其量只能作为数据。知识是建立在观察与数据之上,基于逻辑进行分析的产物。所以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并没有变得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大量无关信息的传播,反而使知识的获取变得愈发困难。而大学学习,将会是你们大部分人的人生当中最后一个长时间、有指导、系统化、全脱产地获取知识的机会。同时,大学知识的难度与深度都将是中小学无法比拟的,而元培又给了你们知识的广度。所以,这将是一个宝贵而又充满挑战的阶段。和同龄人相比,你们是幸运的,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去展开这一段人生旅途;同时,你们的压力也将更大,想在广泛涉猎的同时保证学习的质量,你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是我相信,当你们未来进入自己的职业发展阶段,不论是继续留在学术界还是进入职场,元培这种有广度的知识构架都会使你们如虎添翼。这是因为拜中国多年的大学扩招所赐,以及互联网普及降低了知识学习的门槛,简单的知识积累所能带来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弱。只有你们学得更扎实、更系统、更广博,才有可能在未来的高水平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的学习,本身是一个自我加速的过程。我想大家都有体会,小学整整6年的学习,知识含量汇总起来大约也就是中学一个学期的水平。而中学的全部知识加起来可能也就是大学几门课的体量。这种加速的一个现实反映就是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一个构架良好的知识体系会帮助你在未来走得更快、更远,造成一种知识上的马太效应。而一个千疮百孔的知识体系,则将会使得未来的脚步愈发步履维艰。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积累,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现象,想要深入细致地回答“为什么”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实际上需要调动的可能都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还需要若干辅助性的体系来一同支撑回答。套用个高大上的说法,就是现在的学科交叉越来越普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股市最近成了非常热门的话题,那么如何回答“股市为什么涨”这个问题?如果想系统性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你的知识框架里至少要有如下的知识储备:股票指数的编制方法、杠杆基金、沪港通、房地产市场与调控、投资行为学、预期、流动性、货币政策、APEC、国家经济形势、大宗商品市场走势、国际经济前景……不单牵涉到金融知识这个主体体系,还包含了经济、政治、历史、心理等诸多辅助体系。所以我一向认为,人要对知识保持一种敬畏。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吕克·贝松大概是受了这个启发,拍了部电影,讲述一个女学生嗑药之后变成“学霸”,遍览一切知识,然后就死了的故事。当然这是一句玩笑。我们的老校长胡适也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元培是你们建立学科交叉知识体系的一个理想平台。希望你们珍重这个平台,带着对知识的敬畏,谦虚、谨慎、踏实、勤奋地学习。
关于技能与阅历
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学院,也就是大学的前身,那更像是一种单纯的围绕着知识建立起来的组织。而近现代的大学,则越来越有一种将技能融入进来的趋势。你掌握的知识,可以回答“了解什么”的问题;而你掌握的技能,则可以回答“能做什么”的问题。就如同上面的例子,即使你能把股市上涨的逻辑说得头头是道,但能做到满仓不踏空的人仍然是少数,这就是空有知识而没有技能的尴尬。技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却又和知识的广度、深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不需要知道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等部件的原理,我们一样可以驾驶汽车;不需要了解一部手机的触摸屏种类、配件性能、组装过程、App开发等,我们一样可以自如地使用它;不需要懂得蛋白质变性、酯化反应、酸碱中和等化学知识,我们一样可以烹饪美食。实际上,当我们未来进入职场,通常来讲,技能才是最有分量的敲门砖。哪怕是继续留在学术圈内,联系保研或者申请出国学习,教授们更关心的也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都了解什么。
坦白地说,这是整个社会走向浮躁的一个体现。作为雇主,更希望员工上岗就能干活,产生效益;能塌下心来帮助员工或学生进行个人能力发展,从长线追求回报的企业和教授越来越少。而作为受雇一方,同样有问题:很多人就职前就筹划着几年后如何跳槽、跳到什么样的公司去;作为学生则更是如此,就算教授拖得再久,六七年之后绝大多数博士生也要毕业离开原来的实验室。所以现实所迫,很多人走上了追求技术的道路。我并不反对对技术的推崇,恰恰相反,我本人就是一个具有工程师思维的典型“技术控”。但是我希望你们能认识到的是,技术终究是植根于知识之上的。当你知道一些汽车方面的基本机械原理,你的驾驶技术会更加贴合车况,遇到突发情况时你会处理得更对路;了解一些基本的软硬件知识,可以让手机用起来更舒畅,减少卡顿、闪退情况的出现;懂得一些基本的化学常识,可以让你在烹饪时更懂得如何去调整火候、原料配比和操作技巧。北大之所以是北大,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北大的目标不是培养操作员或熟练工人,而是将技能和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将优秀的人才锻炼成精英。兼容并包地学习把知识和技能,是你们在北大应该完成的任务。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公开课这种传播形式的兴盛,会导致大学的地位渐渐被取代。这种观点和“支付宝可以取代银行”一样犯了根本性的错误。且不论百度百科的可信度有多高(维基百科同样有可信度的问题),公开课的来源主体还是大学,单单说一个人坐在家里单纯地看网页做习题,是否能起到在大学中学习的效果?答案是否定的。大学生活能够给你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的第三种东西——阅历。学习自然科学的同学,在大学的实验室里可以接触到各种实验器材、实验试剂和实验对象;专业不要求做实验的同学,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参与调研、实践和实习。所有这些,都是“家里蹲大学”无法提供的。更不用说你们要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打理好人际关系,在学习之余还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及那些令其他学校学生羡慕不已的和名家、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所有这些体验和经历,或者说阅历,都会对你未来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你的竞争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把知识和技能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多去参与吧,尽一切可能去体验、去经历,让你的大学生活丰富起来。
关于梦想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句话大家应该不会陌生。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只不过有些人迫于现实的压力,渐渐把梦想埋起来了。但我希望你们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的梦想。在当今社会,只要你的梦想不是水变油之类违背基本科学常识,或是违背道德或违犯法律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快速发展的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机会,也给一个人的发展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更何况相比我们这些“80后”的老家伙们,你们这些“90后”以及未来步入大学的“00后”们,肩上担负的生活压力要小得多。 当然,我也不是一个“鸡汤贩子”。媒体上各种创业节目的泛滥,并不是一个好现象。现在的风投业远没有几年前的黄金时期好做,创业项目的成功率和回报率都大打折扣。这固然有行业发展初期优秀项目被集中挖掘掉的因素,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创业者们对自己梦想的不负责任。我也见过一些创业项目,规划得很美好:2年回本,3年业绩翻番,5年开连锁,10年IPO。可仔细一看,才发现市场规模是自己估算的,业务扩张成本是抄来的,连IPO流程都是自己想当然,没有丝毫的调研数据。这样的项目匆忙上马,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光有梦想是不够的。指望自己一厢情愿地夸夸其谈,别人就自然会投入精力和资金,让自己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嫁给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这是对梦想的亵渎。有同学会说,我以后不创业,也没有当上“打工皇帝”那么大的野心,只要踏踏实实工作就好了。那么就请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你设想中未来的职业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实际所做的工作和你想象的有多大的差距?你将要进行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是否有助于让你胜任这项工作?这个工作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提升空间又如何?人力资源领域有一个TOP模型,分别代表着Talent(才能)、Organization(组织)和Passion(热情)。我们可以姑且将梦想归入Passion,而知识、技能和阅历归入Talent。Organization展开来讲,就是社会需求。这三个要点,Passion是最容易拥有的,Talent需要天赋和努力来共同构筑,而Organization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很多人毕业后就发现自己陷入了空有一身屠龙技,却找不到龙或者龙都被人干掉了的尴尬境地。严格来讲,在高考之前,就应当开始做一些职业规划和社会调研的工作,进入大学之后再做已经有些晚了。不过好在元培这个平台给了大家更多的灵活性,使得调整的成本没有那么大。本着为自己负责的态度,请大家能够抽出时间去和业内人士沟通,有可能的话抓住实习的机会去亲临一线,客观地认识自己的TOP是否吻合。
最后我想聊一聊取舍。一个人的精力与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一个人的境遇,则取决于之前所做的一切选择,选择如何去分配精力与时间。你可以选择在别人通宵打游戏时,自己通宵学习。当然也可能是别人考完试了在通宵happy,而自己在学习荒废了一学期的知识以应付明天的考试。我无权去评价孰对孰错,只是仍然想重复这句话:“只有自己可以对自己负责。”来到北大,来到元培,你们已经作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继续明智地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展开精彩的人生篇章。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