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院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元培院友 》 院友动态

【院友风采】李雨晗:从PPE到自然保护

人物简介:李雨晗,元培学院2013级本科生,PPE方向。在北京大学119周年校庆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毕业后工作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三江源地区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与社区发展工作。入选第三批中国罗德学者,于201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和管理方向的硕士学位。

 

1. 关于牛津与北大,本科和硕士

Q:学姐,我们了解到您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成为了罗德学者,并且今年进入到牛津大学学习。在这几个月的牛津生活之中,您觉得有什么和本科生活不同的地方?

A:这几个月我是从一个完全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到慢慢地安定下来,适应下来,熟悉起来,并对那个地方渐渐有了家的感觉。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和之前生活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可能是在于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学习给我的不同的感受。本科学习对于我来说可能更多的是打开思路,拓展思维;而研究生学习更像是经历了一大圈的探索之后,发现了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领域并且它进行深入的了解。我现在读的专业叫做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翻译成中文是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与管理,这是一个我热爱并且希望能够专注于其中的专业。

第二点在于身份变了,在牛津你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成长于中国所带来的身份属性使你成为了一个不那么一样的人。比如在课堂上讲到中国的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会刷一下看向你,尤其是像我们学的很多和环境保护相关的议题,几乎天天要谈到中国,而有时候大家对中国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个时候他们很希望能够听到来自中国的你的看法。这个时候,你的声音可能代表的不仅仅是你自己,更是代表着这一波中国土生土长的孩子们所经历的或者是所想到的事情。这种不同文化、视野和成长经历带来的差异、交流和转变,是很有意思的。

 

2. 关于PPE

Q:我们之前还了解到,学姐你本科的专业是PPE的,而之后呢,在三江源和硕士做的都是自然保护方面相关的工作,那学姐您认为PPE的学习对您在环境保护工作之中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A:越学越发现来自PPE的帮助非常大。我就举几个上学期遇到的例子吧,从中我就发现PPE学习其实是和自然保护无缝衔接的。

有一门课一上来讲哲学,讲从不同的思想领域中对自然的理解,又如何影响了人们保护自然的方式。有的方法是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5000年前,或者是某一个时间点拥有的那些物种带回来,恢复到那种状况。有的方法可能觉得我们要往前看,在变化中找到未来。所以课程讨论的并不是怎么做自然保护,而是更形而上的和哲学有关系,到底什么是自然。我们还有一堂课讲福柯的governmentality和自然保护的关系。那节课大家都听懵了,但是因为我在大一暑假跟着朱天飚老师读过相关的书籍,所以是懵得最少的那一个,而且我本身是社科的背景,所以理解起来可能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当然了在自然科学的课堂中我还是得好好使劲才能听得懂。

第三个例子,我们有一门课,economics of environment,讲如何通过价格的方式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计算保护自然的方式的投入和产出等等,上那门课的时候,我就特别感谢当年PPE有过经济学的学习,它让我能够更快的理解基础概念并转化到应用之中。

Q:所以就是学姐觉得通过学习PPE,让自己在整个人文社科领域都有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A:我觉得是这样的,而且越学越会发现PPE其实无所不在。因为PPE讲的是社会运转过程中忽视不掉的最基本的问题。所以如果你做的事情和社会沾边,就躲不开PPE这三个学科,而且我时常觉得我们将来要从事的职业都是会和社会沾边的,所以PPE这三门学科总会给你带来或多或少的帮助。

Q:但是我身边一些同学,他们有时候就会感觉PPE因为要同时学三个方向的内容,课程压力会稍微较大一些,然后容易使同学们自己感觉有那种学得多而不精的感觉。那学姐在学习PPE之后,有没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呢?

A:我觉得要看你对大学的期待是什么。我在上大一的时候之所以选择PPE,是希望能够在刚入学,在自己最年轻的时候,可以对更广泛的知识有所了解,学习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而并没有期待说通过大学四年就让我变成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我知道在PPE这三者当中,随便拎出来一个,你让我就特定的话题讲上十个小时,我可能是讲不出来的,但我能对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或者是对某一个部分掌握的比较娴熟。 如果想对某个学科或者领域非常非常懂,对于我来说需要更长的时间,比如说通过研究生乃至于博士,或者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来慢慢的去了解一个学科。

当然,你也可以对大学有不一样的期待和规划,用大学的时间把一个领域学得深刻透彻,我的同学中有不少就是这样。

 

3. 关于住宿书院

Q:那学姐在牛津待了三个月了,牛津可以说是住宿制书院的发祥地,而我们元培现在也是在建设住宿书院。那学姐觉得对比元培和牛津,对于元培今后的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A:这个问题特别好,到了牛津之后,我才发现college是一个多么多么多么重要的存在。

我之前会觉得选专业,也就是所在的department特别重要,因为它可能会关系到你将来学什么干什么。但是牛津的特色就在于college也非常重要,因为生活的绝大部分都在college里边。我在Magdalen College, 里面有个鹿园,里面养了好多鹿。我特别喜欢动物,一听说这一点,就选了她。

Magdalen College 的食堂

通过这三个月来在学院的生活,如果说给元培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觉得有这么几点。首先,学院每周都会有五六个固定的活动,完全不强制参加,你可以这周去,也可以这周不去,哪怕一学期去一次也没有关系。这些活动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到一起来聊聊天,放松一下,通过这样的场合,让不同专业的同学来到一起吃东西、聊天。由于非强制,所以对大家来说压力并不大。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闲聊浪费时间,但很多想法与碰撞,都是这么闲聊聊出来的。我有一次和别人闲聊,那个姑娘她是学AI的,她知道我学conservation,无意间就提起谷歌最近做了一个特别好的项目,通过机器学习来防止森林里边盗猎的人----自动识别伐木的声音。

第二点,学院很关心大家的身心健康。每个院都有独特的放松方式,有的可能是做瑜伽,有的学院有院猫或者是院狗,大家一起摸摸猫,或者主动帮着去遛遛狗。对放松情绪帮助也很大。

当然了,我所在的Magdalen学院已经建了500多年了,很多事情也是一步一步摸索积淀出来的。元培还很年轻,它有很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式。慢慢来,不要着急。

 

4. 关于未来

Q:之前我们也看过关于您的新闻报道,了解到您从高中起就把保护环境工作作为了自己的目标。想问一下学姐,经过三个月的牛津的学习之后,您是否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实现方式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

A:到牛津系统的学习conservation进一步打开了我的眼界,它会介绍很多新的理念,或者是新的争论,很多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比如说我们谈论保护自然的时候,我们是希望把自然保护成几百年前没有什么大机器和重工业影响的样子呢?还是说变成人和自然不断互动、摸索、变化的模式呢?我们说自然保护,是把这块地就圈起来,把人都赶出去,给动植物创造独立的空间?还是说我们要在一片已经没有什么动植物的地方,重新创造一个鸟回来了,鱼回来了,人也开开心心生活在这里的状态呢?

实际上这三个月来的学习让我开始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既面向过去,也可以望向未来;除了在时间轴上的变化之外,还涉及到同一个时间点不同方式的变化。比如说像之前我可能会觉得在自然保护里边起决定性作用的,要么是政府组织,要么是NGO。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会发现市场交易同样也能够功不可没,企业能够为资源赋予价值,使其自己运转起来,不再需要外部的补贴等等。这些都是这个课程给我提供的新的思路。

关于未来,我有一个模糊的方向,可能包括以下几点:一个是期待能够把最新的技术从其他领域带到自然保护。第二点是希望能扩大自然保护的参与,不仅仅是学保护的,学生物的,我希望各行各业对自然感兴趣的人,企业或者组织都能够有机会参与进来。第三点,我希望能够地去慢慢的改变世界对中国、对中国环境的认知。 通过上课和讨论,我发现大家对中国的偏见还是有的。尤其是一提到中国的环境保护,大家觉得可能都是天天雾霾,或者是喝一口水就要中毒死掉。但其实中国的环境丰富而复杂,确实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但也有世界上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我之前所在的三江源就是最鲜活的例证,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能够有那么多的大型食肉动物。所以我希望能够呈现一个完整的中国。当然了这些想法还很不成熟,这只是一个学了三个月的课程的人的脑子里的一些胡思乱想(笑)

 

Q:好的,采访的最后,请学姐回顾一下自己在元培的本科生活,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呢?

A:有三点吧。

“勇敢+真诚=帮助”

第一点是一定要勇敢,在我看来勇敢的另一种表述就要厚脸皮。我们在元培这几年,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境,很多机会你等不来的,你必须主动的去发那么一封邮件;或者是看准了你想找的那个老师之后,就在课后或者讲座之后等Ta,要找机会去和Ta聊聊天,问你想问的问题;或者就是主动的去联系有关的学长学姐。这些东西一开始都觉得太困难了,我发这个邮件要怎么措辞,老师不理我怎么办?学长学姐觉得我太愚蠢怎么办?但这些其实你都不要怕,一定要勇敢地去问出你想问的东西,找你想找的人。但是这个过程中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你需要有礼貌,要拿出你足够的诚意,尽全力去了解和做相关信息的搜集,然后再去等待回复。因为就我的感受而言,如果是你想向别人寻求帮助,或者是想要联络导师的时候,很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会愿意帮你的。发出30封邮件,有一封邮件得到回复,那也是成功。所以不要怕,不要怕丢面子,要勇敢的去要或者是去追求你想要的。

“努力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

第二点就是当你不知道干什么时候,那你就当下的事情好好努力。我觉得很多时候努力是一条不二法则。很多时候就你可能会想这个东西一点都不好玩,和我也没什么关系,为什么我还要学它啊?但我觉得,学到的知识总有一天会用到。这个我就想起本科时一个非常不切题但是让我难忘的例子。我学了两次中微,并不是因为我第一次没及格,而是我去交换的时候,选课本来想选中宏,但英语里面中微和中宏长得特别像。我一手抖就点错了,退课也没成功。学第二遍中微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要把作业再写一遍,而且还要用英文。但现在觉得那个时候用英文再学一遍帮助还是非常大的。这个例子不太好……但是想说的是,你所干的事总是有回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有什么意义,或是你将来真的想干什么,那就干好手头的事。

“不要让对未来的焦虑成为你100%思考的内容

第三点就是大家不用特别着急的去想我毕业之后要干啥,当然这个事情非常重要,但不要让它成为你每天100%思考的内容。就思考和对未来的规划而言,用80%、90%的时间琢磨毕业后要干什么之后,你可以拿出10%的时间去想一想你十年后要干什么,二十年后在干什么,五十岁的时候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把时间线拉的再长一点儿,给自己定一个长期的规划。当你有这种长期的规划的时候,生活的重心可能会有一点小小的变化。你现在觉得特别重要的事情、迈不过去的坎,把它放到几十年后的时间轴上的时候,你会释然,也会发现一些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以上是我能想到的三点建议。

Q:那最后学姐还有什么想要和我们和大家交流的吗?

A:我很感谢在元培的成长和探索。牛津的同学会惊讶我为什么以前学PPE,现在学保护了。我会骄傲的和他们分享在元培的自由,自由的选课,自由的组合你的知识背景。这种自由是非常奢侈的,也会给你带来很多成长和探索的机会。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珍惜在元培的日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