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个人简介:
罗昊,男,浙江生源,元培学院2007级本科生,国际关系方向,经济学双学位。2011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12年5-8月间曾替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从事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咨询和研究工作。在2012年9月到2013年7月,曾参与美国纽约上州伊萨卡市的城市管理和基层民主政治,调解社区族群关系,帮助地方民主党候选人竞选国会众议员。2013年8月毕业回国。
访谈正文如下:
罗昊师兄的大学生活非常丰富多彩,从中也能看出对个人发展规划的探索。刚进大学时,师兄对北大的各种讲座和图书馆资源非常感兴趣,所以就在学工等社会活动方面接触的比较少。回想起这段经历,师兄认为大一时还是浪费了一些机会的,特别是后来每每见到身边或是院里的同学忙碌于学工的身影还是很羡慕的。为了弥补这种遗憾,也能更好地开阔自己的眼界,从大二起,师兄开始较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其一是加入了北大国关的青年外交学会,后来慢慢当到了社长,接触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也因此感受到了外交和国际关系的魅力。其二就是选择了两次出国交流。大二时去了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历史系,大三参加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大学学者项目(University Scholars Program)的半年交换。这两次国际交流的经历非常宝贵,不仅让师兄感受到了完全的国际化的学习氛围,而且也亲身接触到了新加坡非常成功的威权民主的政治体制。大四时的主要精力就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申请和完成毕业要求的方面了,除此之外也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在毕业之后,回想大学时所走过的路,罗昊师兄的经验就是“学习、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可能在某一年中会有所侧重,但总体来看都同等重要,关键的是如何在不同方面间寻求平衡。达到平衡,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元培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无限的可能,也对师兄起到了很大的塑造作用。元培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选择多,这极大地锻炼了师兄做出选择的能力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能力。从选专业方向和课程开始,就与在入学时大学四年大致的方向和可能性都已经能大概描绘出来的院系和专业不同。作为元培的学生,各种可能、路径非常多,都需要自己去规划。元培特有的导师制也会给学生很多帮助,甚至可以做到“量身定制自己的未来”。当然,自由的另一方面就是责任,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明确了这一点,个人所做出的选择也就更为审慎和适合。
谈起元培四年的经历,师兄认为自己印象最深刻、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经历就是通过元培参加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项目。这个项目对于师兄的主要影响有三:其一,选课自由,对方也是和元培类似的机构,理念类似,课程任选,所以课程选择几乎完全可以和在北大的几年无缝对接;其二,这是一次非常好的认识新加坡的机会。所谓的新加坡经验(威权民主政治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一直都是以神话一般的姿态所存在,八十年代改革开发以来,中国政府也有意识地向新加坡取经,新加坡的接待学院机构也会有组织地定期地安排活动来认识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让人受益匪浅;其三,新加坡的国际化水平极高,师兄半年所上的课程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国际学生或是短期交换生,教授老师也拥有各种不同的学术和文化背景。新加坡的成功和发展不光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更为关键是它的开放和国际化。开放使新加坡能够接纳来自全世界的人才,也能更快的融入到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其四,师兄自己也通过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政治协会的方式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加坡同学。
针对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师兄也给予了详细的解答。
首先是在入学的选择方面。师兄坦言,自己刚进北大的时候面对选择专业方向也非常迷茫,在国际关系、经济和历史几个方向选择不定。但回想自身的经历,师兄给出了两条中肯的建议:第一,给自己一段过渡和思考的时间,广泛涉猎。如果迷茫,那么在大一的时候完全可以不急着做决定,在所有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上都可以通过选课、参加相关社团、实习和讲座进行尝试。即使选定了一个专业方向,其实也可以通过北大的双学位和辅修来加以弥补遗憾。第二,多与专业导师和同专业的师兄师姐多交流,专业导师往往能够给出很多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导师们都特别喜欢和元培学生交流。
其次是在学校生活方面。罗昊师兄建议学弟学妹们如果对学工或是社会活动有兴趣,在大一刚入校的时候就要积极地加入到团委、学生会、各种社团及其他组织中去,这方面的工作很锻炼人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更快地融入到特定的专业群体中去。
第三是在一些细节与习惯方面。罗昊师兄提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时间分配,要根据个人的习惯,尽量把事情和任务安排在个人效率较高的时候;其二是拖延方面,师兄介绍了一位北大的同学克服论文拖延的方法——论文写三稿,每一稿占整个论文写作时间段的三分之一。具体情况是第一稿为一两页的提纲和文献资料,第二稿是预计占篇幅一半左右的半成品,最后一稿是完整稿。关键之处在于每稿写完或是有成型的思路的时候要咨询任课老师或是同学的意见,以得到更多的参考意见和可以深入阅读的相关的文献。这种方法既提高了论文质量,也使论文写作没有了拖延所带来的慌乱。两个习惯都非常值得借鉴。
采访的最后,罗昊师兄送给师弟师妹们几点中肯的建议:第一,多交流,无论是和老师还是同学;第二,在机会和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参加国外大学(或是台港澳地区)的交流交换项目,半年到一年为最佳,绝对受益匪浅;第三多看书,好好利用北大的图书馆和讲座资源。
祝愿罗昊师兄在国际关系和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咨询工作方面越走越远,一往无前。元培的四年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经历与时光,它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与可能,而未来也就是在摸索与尝试中慢慢构建、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