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宿书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住宿书院 》 书院风采

北京论坛分论坛十三 纪要(二) | 书院文化与东西方文明

书院中心的通识教育:国际经验与亚洲探索

讨论三:书院文化与东西方文明

 

11月2日下午,北京论坛(2019)“书院中心的通识教育:国际经验与亚洲探索”分论坛第三场讨论会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M11会议室举行。

 

本场讨论的主题是“书院文化与东西方文明”,共有五位学者发言。本场讨论由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教授主持。

 

 

讨论纪要

甘阳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院长、教授

 

第一位发言人为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甘阳教授,他的发言主题为《通专结合 耕读悟道: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探索》。

 

甘阳教授首先介绍了新雅书院的基本情况。新雅书院采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设置和专业课重视程度等同的文理通识核心课程,通过书院内部活动构建生活和学术共同体,并介绍了新雅书院特色的耕读活动和书院全体新生的假期国际交流活动。

 

而后,甘阳教授提出是否有必要建立书院制应取决于其教育理念和设立目的。他认为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为三位一体,即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大学应反思知识本位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强调价值塑造和人格培养的古典教育理念之间的差异。

 

最后他提出当下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比例应继续提高。

 

范广欣

南开大学哲学院 副教授

 

第二位发言人为南开大学哲学院范广欣副教授,发言主题为《从“大书院”到“大学”:近代中国对university的翻译》的报告。

 

他通过追溯university一词在汉译中变迁的历史,探究中国人对大学理念的心态、视角和认识的变化。University的最早翻译来源于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著作《职方外纪》,其中已使用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称呼,但今天的“大学”并未受到当时翻译的直接影响,而受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1866年后,中国进入了“大书院时代”,尽管多种翻译并存,但“大书院”的翻译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因为当时留洋的中国人重视吸纳西方大学优势来丰富而非全盘否定中国传统书院制度。至1895年甲午战败后,中国精英丧失了对中国书院传统的信心,伴随着北洋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大学堂”取代了“大书院”成为常用汉译。在民国之后,随临时政府教育部规定,“大学堂”改为“大学校”,体现出对日本文化的推崇,而又因此由于其缺少在中国的文化根基,故而翻译最终被确定为来源自日本,却有着丰富本土文化含义的“大学”。

 

Tsuyoshi ISHII

日本东京大学东亚艺文书院 教授

 

第三位发言人日本东京大学东亚艺文书院Tsuyoshi ISHII教授做了题为《从东亚筑起新的人文研究教育:东亚艺文书院的愿景》的报告。

 

他介绍了东亚艺文书院标志的含义及其与北京大学合作建设东亚研究项目的缘起。东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共同合作的东亚研究项目意在在东亚共同文化传统基础上思考世界性问题,提出用“涉己性的地缘研究”理性反思现代性问题,并要求学生能至少使用中日英三语进行研究和学习。

 

艺文书院的名称来自东亚最早的学术知识分类目录《汉书·艺文志》,在此书中学科没有文理区分,艺文书院即在反思现代文理区别分明的学科建制是否需要随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他认为应在书院中共同研究形成学术共同体,强调“做哲学”,即非仅将哲学作为严谨的学科进行学习,而是将其作为每个人为生活都需要做的一件事,回归自我与周遭世界。

 

Naoyuki UMEMORI

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部 负责人、教授

 

第四位发言人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部负责人Naoyuki UMEMORI教授,他的发言主题为《从日本视角浅谈通识教育对未来东亚发展的重要性》。

 

他首先讲述了早稻田大学与北京大学深厚的历史渊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稻田大学就接受了许多中国和韩国留学生,其中也包括李大钊先生。这样的历史也促进了今天早稻田大学东亚项目的发展。

 

之后他通过介绍日本的发展向西方模式转型的历史和当代中日韩三国年轻人在流行文化中的密切交流现状,强调了当下历史节点东亚国家教育体系需注意的两大问题,即一是不能简单比较东西方文明并持续竞争关系,二是由于文化传统相近,任何一个东亚国家不能认为本国同其他东亚国家存在极大差异,唯此才能在年轻一代中建设出东亚共同体。

程宝燕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 副教授

 

最后一位发言人为来自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的程宝燕副教授,她的发言主题为《培养有世界主义精神的公民:亚洲的博雅教育》。

 

她首先总结了世界范围内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通识教育的三个阶段,即建设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等学科在内的通识教育学科体系,构建小班教学与互动环境,建设影响学科思维的教育结构。基于西方学者的观察,亚洲国家传统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缺乏互动的教育方式,以死记硬背为主,只是表面的学习,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她认为亚洲国家通识教育的目标是要教会人如何想象、如何生活,培养不受无知局限的、全面发展的人,并非停留于学习技术。在反全球化势头正起的当代,兼容并包的理念更加重要,需要挖掘传统教育的资源,将儒家仁爱的思想传统和世界主义相联系,通过教育进行世界主义价值观的培养,使教育中更具批判精神,更有温度和人文关怀。

文案:李从予

摄影:湖塔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