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中心的通识教育:国际经验与亚洲探索
讨论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三)
讨论纪要
11月3日上午,北京论坛(2019)“书院中心的通识教育:国际经验与亚洲探索”分论坛第六场讨论会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M11会议室召开。
本场讨论会的主题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讨论会由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刘建波教授主持,共有四位嘉宾进行了发言。
Jun Hee Cho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博雅学院 副教授
第一位发言人是首尔国立大学的Jun Hee Cho,发言主题为《精小通识教育学院:公立研究型大学中通识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他首先介绍了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他以华盛顿杂志的一篇文章为例,指出“通识教育已到一个十字路口,或者已经岌岌可危”。精小通识教育的设置已成为潮流,20世纪被机制化成为学院,但这为未来的危机埋下了种子,而当今通识教育需求没有变化并不意味着危机减少。
接着,他阐述了通识教育学院在研究型的大学中的定位问题。他认为在核心课程中应具备教学法讨论,让研究型大学的专业人才帮助通识教育学院加强学生素养;或通过开放课程、学分调整以向学生提供灵活性。学生们不同的专业选择使他们得以从自己的同学身上学习并接触到多样化的视角,也能减轻本专业的压力。
最后,他指出他们的基础设施能够帮助通识教育模式在21世纪进行进一步的尝试,也希望能够与本地区及本社区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Cynthia Bansak Zebedee
美国圣劳伦斯大学 教授
第二位发言人是圣劳伦斯大学的Cynthia Bansak Zebedee教授,主题是《在通识教育学院中教经济学:儿童文学,故事讲述与金钱;面向所有年龄段的跨学科体验式学习》。
她首先介绍了两种课程:儿童文献以及经济学或者商科之间的联系,以及美联储的挑战,并说明了通识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实验学习的重要性。
接着,她又提出学习与实践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工作和社会的经验。她强调,将儿童文学和经济学联系起来,进行在线互动和在线驾驭是非常好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经济知识。儿童文学有无限的影响力,并且与经济有多样的联系,因此在此基础上的课程也是动态的给老师与学生都带来很多挑战。
王利平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副教授
第三位发言人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王利平副教授,主题是《草根的实践能力:进步主义时代技术专门教育的理论》。
她首先对美国的教育史进行了回顾,认为技术工程学科以及商科的出现,是为了适应社会大型工业化和大规模工业生产者的需要,这与传统的文理学院非常不同。而传统学院在受到德国型的研究型大学冲击之前普遍以文本为主,注重讲授和技艺以及社交礼仪、举止和身份感的培养。而19世纪中期开始陆续有教育改革的推行,在重重阻力下,专门化的教育逐渐实现突破发展。
接着,她指出了文理学院和科学技术工程教育分离的危险。最后,他在回顾历史中探寻了文理学院经营化的教育形式如何能够在大学满足更大范围的社会需要,以及大学教育如何提供亲密友爱的环境,在各方面促进学生成长的相关问题。
Jung Haeil
韩国高丽大学 副教授
第四位发言人是来自韩国高丽大学的Jung Haeil副教授,主题是《评估对中韩两国的影响》。
他解释了影响力评估的概念并对比了韩国与中国关于影响评估的文献。他指出,先进的影响力评估的办法正广为使用,且中国的论文更常用多种方法,如根源方法论等。
最后,他讲到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多种评估方法,从而用更多方法论来决定公共政策以及评估公共政策的效果。
文案:彭 然
摄影:湖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