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公告 》 新闻

沉痛悼念王德民教授

        悉闻原元培学院导师王德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学生心中一阵悲痛。紧接着又得知,就在当天早晨,弥留之际的教授仍然坚持向九三学社捐款,用于资助5位元培贫困学生,心中又有一阵暖意。怀念与苦痛交织,忆起王教授作为元培导师的往日种种。

        王德民老师自2006年9月担任元培学院专职导师,直到2013年8月。在这漫长的7年时间里,已经从专业授课中退休的王教授作为专职导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坚持在学生宿舍楼里的导师值班室值班,每周三个下午,从未间断,与元培学生共同交心,畅想未来,并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偶然在导师办公室看到王老师和同学们交谈时的热情和干劲,完全难以想象王教授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

        王德民老师非常热爱教育事业,喜爱与同学们交谈相处,他遵循的原则是:与学生一道以探索学科的科学思想为核心,进而学习学科知识。他主张教育学生在科学创新面前“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勇于质疑、不存统一”。他最欣赏的是元培学院两点特色“自由专业、弹性学制”。作为导师,面对前来交流的学生,他一向抱着“互相尊重,自由平等”的原则,因而也与许多同学成了忘年之交。

        作为专职导师,王教授工作热情,认真负责,不仅每周通过值班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还积极参加元培学院的各种活动,比如:参加学院学生有关基金的论文评审工作,学院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院工作会议,及时反映学生各方面的问题和动态,通过王老师的细心辅导,及时缓解了学生的多种问题和心理纠结和迷茫。王教授平时还注意收集网络上的科技动态,通过邮件向同学推荐有益文章,拓广了同学们的视野。

        总是能够听说周围的同学们接到王教授询问最近学习、生活状况的电话,而也时常能看到教授和同学们在楼道中边走边聊着人生困惑。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王教授总是耐心地一一解答,给出自己中肯又诚挚的意见。

        关于许多元培同学尤其是新生,不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的问题。王教授鼓励他们应该看清自己的天赋和兴趣。不同的学科需要不同的特质,要看自己是否与之契合。比如:学数学需要一定的数学天赋,而且应该学得自然愉快。而学物理,既需要形象的物理想象又需要抽象的物理思维能力,要善于观察周围的自然事物,对眼中万物以及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进行思考。

        对于目前学院学生刚开学就要选课决定方向,王教授也认为匆忙的选择会带来茫然后果。他建议让元培学院新生提前进校,让同学们早两星期来到学校与导师们交流,以便了解各个专业的情况,选择自已有兴趣和并适合自己天赋的专业, 这是很重要的。

        关于元培学院的专业自由,许多同学认为目前换专业的成本依然很高。王教授认为这是任何选择都无法避免的问题,落下的课少读的书肯定要自己去补。相比于其他院系,元培转专业比较方便。因此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确有哪方面的天分,或者某个专业确实不合自己的胃口,王教授鼓励择己所长、选其所爱,以兴趣为导向才容易学好,即使因此“白学”了之前的一些课程也是值得的,说不定在将来那“白学”的课程会在跨学科的过程中起到意料之外的作用。

        最后,记得王教授曾经在一次和同学们的交流中说过,他理想中的元培或者说理想中的教育是更加自由的。在学制、专业两方面放得更开,他一贯的观点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他真切地希望元培的同学们能够独立思考,与众不同。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最终成为跨学科人才,有所发明创造。

        看到今年新生入学教育的改革,王教授提出的让同学们提前来校的构想已经初步实现,但距离成为一个真正自由而有所担当的元培学院和元培学生,我们都还有很多路要走。而在这艰难的求索路上,王德民教授作为一名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授,为北大的同学,尤其是元培的同学指点着人生的道路。想到我们又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导师和亲切的长者,我的心中的悲痛久久不能舒缓。

        斯人已逝,而其志犹存。王德民教授留下的捐款,将作为奖学金鼓励同学们继续求索;而王教授将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直到最后一刻仍然关注着学生的这份赤子之心,则更将陪伴着元培以及元培同学的未来路途中继续向前。

        王德民先生千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