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公告 》 新闻

张旭东教授开讲元培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2015年9月16日晚,由张旭东教授主持的元培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开讲第一课,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副校长兼教务长高松,教务部部长董志勇、副部长强世功,元培学院副院长苏彦捷等老师与来自12个院系的213名同学一起听课。开班仪式由元培学院党委书记孙华主持。

 

林建华校长参加元培学院通识课

主讲张旭东是北大中文系和纽约大学的教授,也是负责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元培学院副院长。元培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博雅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学校对此非常重视,希望元培学院能够探索出一条新路,为全校的教育改革服务。

林建华是第一任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从2001年开始分别以教务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的身份推动着元培计划实验班的创建和元培学院的成立。他在讲话中深入阐述了对元培理念和发展规划的理解和想法,指出通识教育乃是体验、学习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伟大思想,对同学们未来在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将大有裨益。林建华充分肯定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育人理念,勉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与到通识教育中来,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只重专业不重通识的“缺腿儿”现象,希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他还勉励在座的同学通过一系列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引领未来的人,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林建华校长讲话

高松是现任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的主任,他对博雅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有着新的整体考虑,一年以来元培学院也是在“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方针指导下稳步推进各项改革。高松在讲话中回顾了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传统与探索历程,重温了蔡元培老校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他说,今天元培的宗旨即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博雅教育应强调大学教育中文理的基础地位与文理的交融贯通,同时还要开放包容,汲取世界上最先进的学说,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西文明的交汇碰撞,人文与科学的精神交融,此二者应是继承和发展北京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宏观方向,通识教育即在于形成人对自己、社会、世界的独立看法。

 

副校长高松讲话

孙华在主持开班仪式中转达了元培学院院长鄂维南教授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与感谢,介绍了元培学院从2014级开始的新的博雅教育改革: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给学生更多选择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务部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方面的建设和改革,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与各院系研讨教学计划和搭建新的导师队伍和学生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各院系的支持下,建设了新的面向未来的跨学科专业整合科学和数据科学,改进原有的跨学科专业的课程建设。

在元培学院的课程改革中,学生也是课程的建设者,在元培学院思想政治课和英语课、新生研讨课的改革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们的贡献。此次元培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课“文学人文经典”是博雅教育改革中8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重点。张旭东从今年2月份就开始筹划建设,并在上学期组织了一个小班研讨课进行实验,培训了一支高素质的助教队伍。目前这门课选课人数213人,其中有26名留学生。选课学生以元培学院2014级本科生为主,还有中文系、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部等11个院系的各年级本科生,为这门课程在全校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中文系博士研究生李轶男、石磊两位助教代表在开班仪式上对小班讨论的基本情况作了说明,指出今年“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课程模式的特色在于小班讨论先于大班授课,希望在学生对文本鲜活的阅读体验基础上帮助他们提升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助教代表同时表达了助教团队“组织好同学、协助好老师”的工作决心。

 

 张旭东教授开讲第一课

最后,课程讲授者张旭东对通识核心课程的内容作了简要介绍:元培学院通识教育系列课程的基本框架是“两个系列,四个单元”——社会思想经典系列与文学人文经典系列,每个系列都包括古代和近现代两个单元,其关键在于东西方文明的有机结合,而非机械拼凑。张旭东强调,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直面经典文本,意识到个体的成长与这些经典文本紧密相关,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初衷就在于把当下的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放回到古今中外文明总的发展进程上的一个合适位置,恢复到中国人读书的传统之中。

课程的下半段,张旭东以蒙田随笔和周作人小品文为例,进行了题为“散文与近代个体意识的确立”的主题演讲,开启了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文学人文经典”的第一讲。

编辑:拉丁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