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9:30,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学术学会人文学分会在理科五号楼269室召开新生交流座谈会,2013级辅导员周文杰老师莅临参会。
元培学院的人文学会分管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国语、艺术六个专业方向和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一个交叉学科专业方向,各专业方向都背靠北大学术底蕴最为深厚的文科各系,教学研究成果丰富,覆盖面广泛。每年元培学院选择人文学各专业的学生在十人左右,也都是背靠院系的佼佼者。
会议由人文学分会会长,2012级历史学方向王班班主持。他首先从自己的研究方向——教育史——出发,对“博雅教育”(Liberal Arts)概念的源起、发展和北大人文学部各专业的教学设计简要谈了自己的看法。传统的“博雅教育”指的是自由七艺,是以学术语言的掌握为核心的中等教育。现代研究性大学体系建立后,自由七艺的传统逐渐转化形成现有的文学、史学、哲学等人文学分科的模式,但掌握学术语言仍然与掌握现代学科的研究方式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世界能指所指的对应关系体系,具有不可多得的世界观意义。北大人文各院系普遍把前两年作为中等教育阶段,而在后两年进入专业的半研究状态,因此,他鼓励有志人文学的新生尤其在前两年广泛接触各个专业方向的知识、研究方法,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加强语言学习。
之后座谈进入问答环节,众多2014级新生就学科方法与思维方式、选课建议、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诸多问题。在回答“历史学和哲学的区别何在”的问题时,曾是元培政经哲方向的周文杰老师从两门学科对经典思想家的态度和史料与哲学作品的区别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2011级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日语)方向张雪禾师姐针对这个问题,强调了研修中国学问中的一个关键的学术史问题:经学与史学的区别与融合,为同学们轻轻推开了传统中国学问的门扉。2012级英文方向的张泽懿反复强调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并指出传统的英译汉学习方式具有颠覆性的错误,应该进入英语语境学习英语,而这一点也适用于其他语言的学习。2012级中文方向的何偲佳指出了古典文献学学习中基本功的重要性。2013级考古学方向的韩蕙如进行了有关考古文博学院情况的简要介绍,这个意义重大、文理交融的学科在人文学科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而北大考古的实力也是不同凡响,元培学院平均每年都会有一位同学进入考古学方向。2011级历史学方向的余璐师姐学习社会史,有鉴于会上有很多同学对社会学也很有兴趣,她为同学们解释了社会史与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的区别,并简单谈及了自己对学习古代史的看法。
在会议的后段,课程推荐成为了一个重头。2011级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俄语)方向的王梓师兄推荐了俄罗斯文学史和外国语学院的语言学课程,并申明俄国文学与历史研究在北大具有的深厚传统和其对当代中国具有的意义。2011级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阿拉伯语)方向的邓哲远师兄则推荐了有关中东史、社会科学方面的一系列课程。张雪禾师姐讲到了历史系的李隆国教授对她的影响,并且强调选择跟随老师而不是选择课程内容也许是更为重要的。而何偲佳谈起自己的“男神”老师可谓如数家珍,对每个老师的治学风格、研究领域、讲课特点都了如指掌,她并强调旁听或者选修邻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对于人文学低年级学生非常重要,因此她还推荐了历史系的阎步克教授与陈苏镇教授的课程。张泽懿则谈到学习外语最好选修外教课程,因此推荐了M. Rendall的《神曲》课程和本学期新开的维多利亚时期文学课。王班班谈到了自己的导师黄春高教授,并指出很多学术水平很高的老师讲课水平并不一定好,因此在选课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全面了解老师的情况。有鉴于艺术学方向数年来没有人选择,他也推荐了“艺术学原理”(王一川)、“艺术史概论”和“艺术史”(朱青生)三门艺术学和艺术理论的课程。2013级中文方向的徐佳提到了自己修习吴晓东老师“中国现代文学史”时的经历,以及人文学各专业最近开设的小班讨论课程,而韩蕙如则因为考古学方向的课程往往专业性较强,推荐了相对基础的“中国考古发现与探索”和“考古学导论”课程。特殊嘉宾周文杰老师代表哲学专业推荐了李猛、吴飞、吴增定教授的一系列西方哲学课程,以及相对普及性质的杨立华教授“《四书》精读”课程。
会议的最后,大家在分食披萨的同时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师兄师姐进行了小范围交流,也宣告了会议的结束。一位2014级4班的新生说:“感觉各位师兄师姐关系都很好,会议气氛也蛮温馨。自己带着问题参加会议,疑问也大概都解决了。”
在新的教学计划出台之后,人文学方向的各位师兄师姐也将进一步为大家的选课情况建言献策,而最终是否走上人文学道路,也有待每一位新生的慎重考虑和抉择。我们衷心希望各位师弟师妹能够关注这些专业的课程和老师,以及新生推荐书目和人文学会之后的专题讨论会等活动。愿大家大学生活快乐顺利!
(元培学院 供稿:王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