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公告 》 新闻

元培学院2014年度“创新基金”答辩会圆满落幕

    元培学院创新基金是元培学院自筹经费的资助项目,意在加强本院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有余力并对研究工作有兴趣的本科生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经由各专业导师的评审和答辩程序,推选出优秀的论文进行奖励。通过开展此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手段及过程,拓宽学术视野,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
    2014年度元培学院创新基金共计收到34篇论文,内容涉及各个专业方向。论文经过近20位元培导师的评审打分,评选出一等奖论文8篇。答辩会于5月16日在理五267教室举行,出席答辩会的评委有学院各位院领导及专职导师等,参加答辩的有王卓青等8位同学。
    王卓青同学的论文题目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军摩托化步兵师的编制原则、应用原理和启示”。在冷战的背景下,苏军与美军进行了长时间的对峙,为填补国内研究的空白,也是出于对军事的爱好,王卓青同学毅然跨过重重的学科的藩篱,凭着满腔的热情探究着苏军的进攻和防御战术,接着王卓青同学对师以下精确到营的编制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坦承地承认自己由于不懂俄文而造成的不能全面地利用资料从而有效避免价值偏向的缺憾。随后评委老师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深究的问题。卢晓东老师提问苏军的编制在信息化战争时代有何特点?章铮老师提出文章中有纵向的历时的比较却没有共时的横向的比较等。几位老师的点评及问题相当“尖刻”切中肯綮。
    庞林立同学的题目是“朝鲜战争中的伟人之子——评价毛岸英”。随着资料的披露,人们对毛岸英的评价更加客观理性,但细心的作者发现学界和社会舆论分野的现象,党建和官方媒体多重复已有资料,颂扬多于批评。社会舆论则语多不经,客观评价较少。作者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即是自愿还是指派、表现如何、为何牺牲来对毛岸英进行分析和评价。章铮老师提出了对回忆录可信度的质疑,丁夕友老师则指出论文中只有中文资料,没有美军的资料,细心的章铮老师更是提出庞林立同学谈到毛岸英的政治优越感时没有注明出处。庞林立都对问题一一作出回答。
    徐杨同学的论文是“孝经和西铭的宗法和孝敬观念的对比”她首先提出由于自身专业教学的现状造成了普遍的西学倾向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这也是促使她更愿意去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徐杨发现孝经中的等级观念或称宗法及礼制的差序格局和北宋张载在其著作中体现的平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观念的张力。然后她具体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简单地说在张载那里先上升到天道本体,再下降到到人事,即孝经基于人伦,西铭基于宇宙论。卢晓东老师提出疑问,从孝经的这种差异等级到张载的平等是否算进步?以及中国梦的概念下,孝的观念在现代社会应当如何建构?并且对徐杨同学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钱帅、庄斐雯、潘怡帆、马云帆、杨楚笛同学接下来分别向大家奉献了精彩的讲解和答辩。几位同学各自展现了对历史、对艺术、对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独特关注,或视角新颖,或见解深刻,或纵横上下眼界开阔,可圈可点。如钱帅同学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庄斐雯同学对“朝鲜战争的战俘待遇与战俘遣返谈判”进行了探讨,体现其对历史中的无名小人物的关注,正如本雅明所说“纪念无名者比纪念名人更困难,历史的建构是献给无名者的记忆。”潘怡帆同学则从中西雕塑中的眼珠入手,对中西不同的审美观进行分析,马云帆同学借经济学工具来分析生活中的“悖德”和“违法”行为,可以说新颖独特,或许可以见出如今各学科相互渗透的趋势。最后杨楚笛同学用自己的丰富积累和思考阐述了俄国诗人叶赛宁诗歌中体现的民族性,得到导师们的称赞,好学深思,此之谓欤。
    从总体上看,老师们提出的问题针对性较强,既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在用一种严谨深刻的学风浸润学生,而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往往从容不迫,结合自己的研究给出较为令人满意的回答,体现出新时代学生自信的风采。相信,同学们经过不断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探索,其学术视野定会得到不断地拓展,创新能力必将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元培学院学科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