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选择的岔路口
“我在高考后填报志愿时站在专业选择的岔路口,没想到大三又到了这个岔路口。”
元培学院2015级社会学方向的Z同学今年已经大四了,本应该筹备读研或就职的他却选择延期毕业。他在大三的时候转了专业,无法在剩余两年里修满学分。延期的同一届学生人数不多,大多是因为到大三才确定专业。部分同学在大二时,对自己要走的路依然不清晰。部分同学在确定专业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本来笃定的领域并不适合自己。在这期间,他们“摸着石头过河,等把这石头摸清楚,两年就过去了。”
每年高考后,总有部分同学对于未来的专业意向不够明确。在北大元培学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全校120余个专业,这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元培学院基于通识教育理念,为学生创建充足的专业探索空间,在这样的自由与多元中,有的学生如鱼得水,有的学生却面临了更多的困惑。他们在混杂的大流中碰撞,在一系列选择中探索和认识自我,也免不了因为试错而付出成本。这,便是元培学院需要努力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
揭开学科的面纱
从2014年开始,元培学院开始探索全新的新生教育模式。“我们希望通过新生教育,帮助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去体验,去探索,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元培学院的苏彦捷老师长期负责新生教育,她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新生教育的初心。
为了让学生在入学一年的时间里,对大多数学科有更多的认识和探索,元培学院设计了新生教育三部曲——为期一周的新生训练营(Freshman orientation),长达一学期的新生讨论班(Freshman seminar),以及每年春季学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考古实践体验活动。
在正式开学前一周,元培新生就要来到学校,参加新生训练营。期间,学院邀请来自全校各个专业院系的导师或主管教学院长进行专业学科宣讲,旨在让新生对各个学科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确定专业意向做好准备。
元培新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有明确的专业意向,一类对专业选择不甚明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前者对其笃定的专业就真正了解。“可不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全校各个学科呢?”元培新生训练营应运而生。通过训练营的宣讲增进学科了解,对于所有新生都很有必要。为此,学院要求全体新生到场参加每一场学科宣讲。
2018 年元培学院新生训练营日程安排
不过,每个学科只有一个小时的宣讲时间,能否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专业呢?大多数同学认为,这取决于宣讲老师的个人风格。”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有他认同的学术主张,很多老师的讲演并不能代表学院总体或者说学科总体的情况。”Z同学在接受采访时如是介绍。此外,同样选择了转专业的某越同学谈到,“你很有可能会因为宣讲老师的个人魅力去选择学科,即使老师只是讲了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而你对这个学科究竟要学什么并不了解。当然,我最后理智地遏制了自己。”苏彦捷老师也指出,在学科宣讲前,元培学院会同宣讲老师沟通,希望其讲授学科背景、素质要求等基本内容,但有很多老师还是会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出牌。对此,苏彦捷老师倒不认为有太大问题,“我觉得都没关系,其实那个老师是哪个学科出身的,他身上肯定带有这个学科的特点,所以哪怕让学生见一见这个老师也很不错。我有时跟学生说,你以后再也没有这个机会,这么集中地和全校各个学科的老师见面交流。
俞可平老师介绍政府管理学院及其学科
学术素养初养成
通过新生训练营初步接触各个学科之后,元培学生多少会对某个学科领域产生兴趣。于是,问题导向的学术性新生讨论课成为新生教育的第二步,它给学生带来的是更深入的学科体验。讨论课是必修课程,采用小班讨论的形式,每周2学时,目的在于从通识教育出发,让新生了解特定学科的研究议题和思维方法,接触不同专业的学术经典与前沿,重视文本经典的阅读,为今后的学业选择和本科科研打下基础。2018年,元培学院开设了27门新生讨论课,每门课程不求泛泛介绍整个学科,而是会选择一到两个比较集中的主题,较为完整地展现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具体地了解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是如何思考、如何工作的,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这些能力不要求在这门小型课程中习得,但这样的方式可以推动学生在其他课程上更为系统地完成学术训练和能力培养。此外,讨论课也为元培新生提供了一个增进师生互动和同学交流的平台,同学们借此实现从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过渡。
2018年元培新生讨论课目录
在新生讨论班的课程设计中,不少老师会根据课程需要将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如“考古与历史”讨论班,在2016年课程中,除课堂讨论外,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首都博物馆和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在讲解过程中拉近师生距离,同时让学生对学科探索有更深刻的认识。Y同学讲述其体验称,“首先是可以得到很多跟老师单独交流的机会;另外,老师带你看,你就肯定对那个话题会有很深的印象。”又如L同学修习的“数学信科”课程中,老师在讲授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设计电路搭建等学生实验环节。
部分课程基于学科要求侧重理论探讨,虽未刻意设计实践活动,也注重问题导向和学术规范培养。如2015年开设的经管讨论班课程,Z同学介绍道,老师在小班讨论课上加强互动,同时以课程展示(presentation)为考核形式,让学生从高中学习模式过渡到更自主、更发散的大学学习模式。又如今年入学的M同学介绍道,在其修习的“大学的原理:社会与历史”课程中,老师通过读书会、讨论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自主探讨。谈及讨论氛围,M同学表示,课上同学们会“抢着发言”,经常出现想说话时被人抢先的局面。
新生讨论班同学辩论现场
与历史握手
此后,到了春季学期,基本适应大学生活的同学迎来学科实践体验活动。目前开发的是考古体验,活动起初只限于探访考古现场,后来融合不同学科,先后涉及了考古与哲学、考古与文学、考古与古建筑相结合的课外实践,学生自主参与的规模从最初30余人后来扩充到50余人,扩至80余人,到现在约100人。如诗经和周元考古实践,老师带着学生在考古现场读《诗经》,而《诗经》描述的就是那个地方。和在教室里读诗经相比,这会更有感染力。“学生有这样一个机会,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的体验很重要。”
谈及此,参与过的同学表示意犹未尽,未参与的同学则或遗憾或歆羡。“整个过程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在文保站亲手抚摸挖出来的甲骨与青铜时,说矫情点,感觉在和以前的人握手。”2016级化学方向的Y同学如是回忆其陕西考古实践之旅。为期两天的实践,不一定让同学们走进考古文博学院的课堂,但是关于考古,他们都留下了一份难忘的记忆。“即使我们不懂考古的世界,考古也可以走进我们的生活。”
新生讨论班心理班前往动物园实践合影
积跬步以致千里
2001年,北京大学开始实施本科教育改革“元培计划”,设立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和试验班。2007年,“元培计划”升级为元培学院。到2018年,元培已走过了十七年的历程。发展初期的阵痛,是任何一个开创新教育模式的学院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一路走来元培人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十七年的发展,元培模式已渐趋成熟。元培的新生教育发展至今,也经历了四年的变革。
以新生讨论课为例,每一年都在悄然变化着。2015级的同学无法自主选择新生讨论课,而是被统一安排到初步选定的专业方向课程中。2016年,同学有了自我选择的空间,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2017级的讨论班相比于2016级约30人的班容,缩小到了15人左右。师生的讨论与交流因此更为便利,课程模式也由老师主讲转变为双向互动。
到了2018年,讨论班改变了概论(survey)类型的课程形式,而是选择相对集中的主题,来完整地呈现相关学科研究过程和方法。文科类讨论班规模严格限定在15人,理科类限定18人,每个班还配备了2个助教。老师根据课程需要设计读书会、讨论会、实验、田野调查等灵活形式,以丰富的课程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学术研究、培养学科兴趣 。
如苏彦捷老师所言,“这些东西都处在摸索过程中,而且一年一年的学生,他们的特点也不一样。怎么让更多同学获益,这是我们不断改进的初衷。”Z同学则在采访尾声时讲道,从宏观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一届一届的学生对新生教育的评价渐佳。对于之前走过这段路的学生,他们探索过程中的每一个脚印,都是一代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也是给下一代学生实实在在的馈赠。
在探索中勇往直前
四年来,新生教育和元培学生一样在探索中前进。从新生训练营到新生讨论班,再到考古实践,为期一年的元培新生教育体系期望学生对于学科、专业、选择与未来有更深刻的了解,更期望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选择以利发展,选我所爱,爱我所选”。
“尝试—反馈—总结—修正—再尝试”,在新生教育上,在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元培学院作为先行者,走在前头,在开拓与调整中,怀揣着教育改革者的希冀和心血,在探索中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