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晚上,元培学院在35号楼地下空间举行潘公凯教授“书院荣誉导师”聘任仪式暨“中西绘画的比较——宋元之变与后印象之变”讲座。中央美术学院前院长潘公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元培学院党委书记、书院总监吴艳红,元培学院院长李猛,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刘建波,元培学院党委副书记丁夕友,副院长李泊桥,副院长孙飞宇及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书院荣誉导师”聘任仪式由元培学院院长李猛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到场嘉宾,热烈欢迎潘公凯教授的到来,并感谢渠敬东教授担任此次讲座的主持人。李猛院长表示,35楼地下空间建成后,元培在住宿书院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书院荣誉导师也将成为书院学生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院长李猛宣布活动开始
元培学院党委书记、书院总监吴艳红在欢迎辞中表示,潘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艺术评论家。非常荣幸邀请到潘先生担任元培书院第一位荣誉导师,期待书院的美学教育在潘先生的指导下能够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我院学生提供一些新的、不一样的艺术熏陶。
元培学院党委书记、书院总监吴艳红为潘公凯教授颁发“书院荣誉导师”聘书
潘公凯教授展示为书院题写的书法作品“元培书院”
元培学院党委书记、书院总监吴艳红向潘公凯教授赠送书院纪念品
渠敬东教授介绍讲座背景
讲座主持人渠敬东教授指出,潘先生曾担任过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是著名画家,也是一位大学者。潘先生极力推动的中国传统笔墨或笔墨学是中国绘画的命根子,在整个哲学乃至社会层面中意义重大,对中国现代绘画及美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同时,潘先生对当代艺术也有深入研究,他致力于恢复当代艺术中一些最重要的个案,并做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此外,潘先生还是一位重要的建筑家。在潘先生的身上会看到比年轻人还年轻的精神,也能看到中国传统中最宝贵的一面。
师生聆听潘公凯教授讲座
在近2个小时的讲座中,潘先生对“中西绘画的比较——宋元之变与后印象之变”这一主题进行了清晰而细致的论述。他从问题出发,提出就绘画而言,地中海沿岸地区为主导的西方绘画与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主导的东方绘画,既有基本的共同性又有各自的独特性。一百多年以来,中西绘画的比较性研究成为美术史论界最核心的话题之一。从西方美术史的角度来看,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西方现代主义变革令全世界瞩目,开启了世界性的艺术新潮。值得思考的是,东亚地区,中国的绘画史中是否也有过类似性质的转变?元明以后的写意绘画是否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探索有着某种潜在的可比性?
讲座结束后,渠敬东老师总结道:潘先生的讲座提到中西和古今复杂地错位在一起,这并非简单地比较,其背后有一套理解方法,这也是潘先生多年以来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正如潘先生所说,中国的笔墨传统将来的命运以及未来的生命力,和他有很大的关系,同学们也应该有这样的学习志向和担当。
随后,同学们踊跃提问,潘先生耐心解答。他指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张力是我们要研究和探索的,需要借助多种方法研究中国文化在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位置及文化结构。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任务,希望青年人能投入其中。
与会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元培学院书院荣誉导师
现阶段,学院正在率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住宿制书院,贯彻“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完全人格、共同生活”的理念,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时值元培成立20周年,为住宿制书院建设及学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院拟聘请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杰出人士作为书院荣誉导师,参与学院的育人指导工作:通过与学生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国情和培养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为学院发展及书院建设探索提供建议,和元培学院一道共同探索出一条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博雅人才培养道路。
潘公凯教授艺术简历
潘公凯,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连续在中国两所最重要的美术学院(中国美院、中央美院)担任院长,主持并领导了两所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并担任了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八十年代以来,潘公凯提出的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双向深入”的学术主张,在中国美术界颇有影响。所著《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类攻关项目一等奖。韩文版由韩国昭明出版社于2019年发行,日文版由日本左右社于2020年发行,在人文社科界影响巨大。潘公凯以全面的学养、广博的见识、精深的研习,在中国画、美术理论、当代艺术、建筑设计四大领域建树丰硕,属当今中国艺坛最独特的艺术家个案之一。
现为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荣誉博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荣誉博士、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加拿大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荣誉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三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