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公告 》 新闻

元培学院师生赴山西省书院实践之旅纪实

  2023年5月19日-21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师生先后前往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和山西省大同市,进行为期三天的“书院实践之旅”。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党委副书记丁夕友、副院长李泊桥及部分元培学院师生参与本次活动。

  5月19号下午,元培学院师生抵达右玉干部学院,右玉干部学院在多功能会议室为元培学院师生举行“书院实践之旅”欢迎座谈会。朔州市委书记、右玉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姜四清,朔州市委常委、秘书长王琳玉,朔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郑羽,朔州市委组织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国梁,右玉县委书记、右玉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占文,右玉县委副书记、代县长石生华,右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右玉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刘玉峰,右玉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庞俊伟等朔州市、右玉县、右玉干部学院领导同志及有关工作人员,元培学院院长李猛、党委副书记丁夕友、副院长李泊桥等元培学院领导同志及有关老师、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右玉县委书记、右玉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占文主持。

座谈会现场

右玉县委书记、右玉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占文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右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右玉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刘玉峰介绍右玉县及右玉干部学院的基本情况。右玉县地处晋蒙两省(区)交界,是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他介绍了右玉县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产业发展情况,特别指出经过右玉全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植树绿化,全县林木绿化率由建国前不足0.3%提高到现在的57%,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态奇迹,并孕育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右玉干部学院成立于2017年6月6日,2019年4月被中组部列入省部级党委批准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2022年10月被中组部列入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他也向元培学院师生介绍了右玉干部学院设施建设和干部培育情况。

右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右玉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刘玉峰介绍右玉县及右玉干部学院基本情况

  元培学院党委副书记丁夕友介绍此行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元培学院作为北京大学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优质本科教学基地,开启北京大学探索中国特色住宿制书院全人教育的先河。此次“书院之旅”是元培学院主题教育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也是元培学院探索五育并举书院教育理念,培育学生完全人格的重要教育活动。他回顾了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与朔州市、右玉县共建的历程,并代表元培学院党委向朔州市委、市政府,右玉县委、县政府,右玉干部学院表示衷心感谢。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党委副书记丁夕友介绍此行目的

  元培学院院长李猛介绍元培学院相关情况。元培学院始于2001年,20余年来,元培学院一直是北京大学追求卓越本科教育的先锋,也是北京大学探索本科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他介绍了元培学院的历史和“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完全人格、共同生活”的办学方针,说明了目前元培学院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现状。他指出,近年来元培学院致力于推动通识课改革和住宿书院建设,与国内14所高校书院发起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他介绍了元培学院本科生培养成果和优秀学生概况,表示元培学院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希望通过劳动、艺术教育等多种形式立足中国大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他希望元培学院未来能够与朔州市、右玉县、右玉干部学院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李猛介绍元培学院相关情况

  朔州市委书记、右玉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姜四清发表讲话,欢迎元培学院师生来到右玉干部学院。他再次强调了右玉精神的内涵,指出右玉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介绍了朔州市发展历史,特别是朔州市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发展与近年来产业转型的情况。他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北京大学和右玉干部学院的合作,共同培育优秀人才,表明了将右玉干部学院打造成为“新思想干部实践教育主阵地、新时代干部党性锤炼主阵地、传播弘扬右玉精神主阵地”三大阵地的信心和决心。他指出,右玉县正在努力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际工作,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真正将“两山理论”落到实处,也希望元培学院与右玉县能够在相关方面有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朔州市委书记、右玉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姜四清讲话

  座谈会结束后,干部学院特别为元培学院的同学们安排了一场以“右玉精神及如何种树”为主题的讲座,邀请原右玉县政协主席、右玉县政府副县长、右玉县委宣传部长王德功老人作为嘉宾。他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们生动地叙述了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来,历代县委书记带领右玉人民坚持不懈与侵略者斗争,与自然环境抗争的奋斗故事。王老在讲座中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右玉精神就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就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同时,王老也为同学们介绍了植树的一些注意事项,为第二天的植树活动打好基础。

原右玉县政协主席王德功为元培学院师生进行讲座

讲座现场

  5月20日上午,元培学院师生来到右玉干部学院绿化体验基地,展开此次行程的植树活动。老师和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领取手套、铁锹和树苗,以“平均每人一棵树”为组内目标,信心满满地展开植树活动。植树的步骤包括挖坑、清除坑内杂草、松土翻土、放置树苗、压土和浇水等。五月的右玉不如北京温暖,但冰冷的空气丝毫没有冷却大家的热情,组内的老师同学齐心协力,一同栽下一棵棵樟树幼苗。植树过程中,右玉县政府的随行人员引导大家齐唱劳动号子,《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老歌回响在山坡上空。大家的热情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话筒传递在不同同学们手中,大家一边歌唱一边劳动,“撸起袖子加油干”。右玉县领导干部也加入到同学们中来,指导同学们把握树坑大小、浇水量等注意事项。历经两个小时,原本稀疏的半面山坡已经遍布了大家的劳动成果。随着十个小组以报数的形式喊出自己的劳动成果,上午的植树活动接近尾声。最后,元培学院师生和朔州市、右玉县随行人员一同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劳动教育基地”揭幕,此次植树活动在大家喊出的“种成大树寿山河,元培爱园培,元培——右玉”的口号声中圆满结束。通过亲身参与植树活动,元培学院师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植树现场

为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劳动教育基地揭幕

  20日下午,元培学院师生来到“玉龙马会”,观看2023年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是右玉县以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依托,努力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的示范项目。“旅游+体育”充分彰显了右玉的生态魅力,“旅游+文化”则彰显了右玉的文化底蕴。精彩刺激、别开生面的赛马比赛既为大家开阔了视野,也为大家展现了右玉旅游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2023年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比赛现场

观看2023年玉龙国际赛马公开赛

  元培学院师生来到图远实业香葱基地,实地参观了冻干香葱生产线,包括从选材、切盘、铺盘再到包装的生产全流程。图远实业作为国家级扶贫的龙头企业,主打冻干小香葱产品,此外还有冻干果干、沙棘粉等周边产品,坚持“以产品壮大企业,以企业带动基地,以基地推动产业”的发展理念,现已初具规模。在基地工作人员的热情招待下,同学们品尝了基地自产自研的“太空小零食”,种类丰富,口感独特。

参观图远实业香葱基地

图远实业香葱基地生产车间

  元培学院师生前往南山森林公园的右玉绿化丰碑进行参观。随行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右玉是如何从毛乌素沙漠边上的不毛之地实现如今57%林土绿化率的生态奇迹。老师声情并茂地为同学们讲述了石碑浮雕上的村干部毛永宽的感人事迹。在1970年至1978年担任威远村党支部书记的八年里,他带领村民修筑防风林带,兴修南北干渠,建立苗圃、养老院、医疗室等,完成大片林1万多亩的种植,栽植高杆杨10万余株,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毛支书的故事是几代干部扎根黄土地,带领村民进行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正如石碑所写,“右玉的树不是老天赐予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一棵一棵种出来的,七十载初心不改,七十载接力奋进”,同学们再一次领略到了右玉精神的内涵。

参观右玉绿化丰碑

师生合影

  返回右玉干部学院,元培学院师生参观了右玉精神展览馆。展馆通过图文、声光、实物、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示了70年来右玉人民植树造林的真实情景,集中体现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抗击风沙、植树造林、艰苦奋斗的感人历程。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右玉精神是右玉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期激励全县上下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依靠右玉精神,右玉人民改造山河,优化环境,推动发展,历练干部,改进作风,成就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右玉倍加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精神成果,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地弘扬、丰富、发展右玉精神,使其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的检验,使右玉精神发扬光大、永续传承。

参观右玉精神展览馆

  5月20日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文化遗产学系主任、长聘副教授张剑葳来到右玉干部学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认识中国建筑”的精彩讲座,带领大家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张剑葳老师从同学们上午的植树经历引入,说明建筑要耗费大量劳动力,并从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方面阐释了学习古建筑的目的。他首先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从建筑规模、院落空间、风水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方面,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之间的不同,也让同学们对中国建筑之美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张剑葳老师指出,在具体的结构形式特征上,中国古代建筑基本可以划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他运用丰富的图片实例帮助同学们理解其中的区别和原因。接下来,张剑葳老师回顾了中国建筑史,总结了其中体现的几个共性和规律,并阐释了技术性文献少、早期实物少、人为对建筑破坏等原因导致古建筑研究存在的困难。在同学们对“什么是中国建筑”有了初步了解后,张剑葳老师向同学们讲解“如何读懂一座中国建筑”。他借助各式建筑草图介绍了屋顶的分类,以及如何用“几间几椽”来描述建筑的规模。他介绍了斗拱的各部分名称与演变过程,通过“泥”“花”“瓜”“蔓”的形象清晰诠释了“泥道拱”“华拱”“瓜子拱”“慢拱”等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区分。讲座最后,张剑葳老师用他设计的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让同学们了解了佛光寺发现背后的故事,营造学社学者们的爱国热情和不畏艰苦、严谨治学的精神品质也感染着在场的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古建筑的结构和细节,聆听张剑葳老师的讲解,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同学们在古建筑中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湛和古人智慧的卓越,进一步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文化遗产学系主任、长聘副教授张剑葳作讲座

讲座现场

  21日上午,元培学院师生来到山西省大同市,探访著名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其主要部分建造于北魏时期,在艺术和佛教史研究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云冈石窟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元培学院师生参观了景区内的宿白纪念馆。馆内的“宿白先生纪念展”展现了中国考古学界泰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宿白先生生前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和云冈学奠基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展出的先生手稿、老照片、学术著作带领同学们走近宿白先生深沉而广博的精神世界。离开宿白纪念馆,师生分成三组,跟随讲解员拾级而上,在欣赏了昙媚造像碑后,开始依次参观石窟。以第三窟、第五窟为代表的大佛高大庄严,给人以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洞窟内的大小佛像、壁画彩绘凝聚了无数工匠的智慧和汗水,也蕴含了古代人民虔诚的信仰与对安定富足生活的期望。同学们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讲述并积极交流,专注欣赏与感受石窟艺术之美,加深了对云冈石窟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纷纷惊叹云冈石窟的艺术成就。最后,元培学院师生在白佛爷洞标志性的露天造像前合影留念,为这次云冈石窟参访画上圆满的句号。

参观宿白纪念馆

云冈石窟佛像

参观云冈石窟

在露天造像前合影

  21日下午,元培学院师生在张剑葳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善化寺参观。善化寺始建于唐代,金代重修,明代予以修缮,保存状况良好,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在善化寺外,张剑葳老师介绍了作为影壁的五龙壁,引导大家利用前一天晚上的讲座上介绍的知识来分析善化寺的山门。同学们很快辨识出这座山门是面阔五间的庑殿顶建筑,并仔细观察山门的斗拱,与五龙壁的斗拱进行对比。山门内矗立着四大天王像,面目威严,姿态生动。善化寺内的第二座建筑为建于金代的三圣殿,张剑葳老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其斗拱的特别之处,运用了斜拱的补间铺作结构繁大,被调侃“像一串香蕉”。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两侧立有金碑,在架构上采用了“减柱法”,体现了古代匠人丰富的建筑经验和智慧。善化寺最内侧的建筑是建于辽代的大雄宝殿,殿内供有五方佛像,两侧有二十四诸天塑像。

善化寺

参观善化寺

  参观完善化寺后,元培学院师生来到位于大同古城内的华严寺。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是寺内的标志性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规模十分宏大。殿顶的鸱吻高度超过四米,由多块琉璃拼接而成,为这座大雄宝殿更添了几分华丽庄严。殿内同样供奉五方佛,繁复明丽的天花铺满殿顶,置身于大殿中,或惊叹于建造工艺的复杂与精巧,或沉浸于虔心礼佛的氛围,似有梵音入耳。在华严寺观赏的另一座建筑是用作藏经的薄伽教藏殿,殿内造像面容体态生动,尤其是在一边略侧身姿的一尊菩萨像,身段优美,面似露齿微笑。离开古寺前,师生们在大雄宝殿前合影,留下美好的回忆。

华严寺

参观华严寺

在大雄宝殿前合影

  在古代寺庙建筑间几个小时的徜徉里,张剑葳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同学们讲解古建筑的历史文化知识,解析它们的艺术风格,这次书院实践之旅也在这场文化与艺术的奇旅中接近尾声。

张剑葳老师在善化寺讲解

张剑葳老师在华严寺讲解

  参观和体验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劳动和右玉精神的理解,还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劳动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弘扬和践行;右玉精神则鼓舞自己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积极向上。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明白了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个人品格、丰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

  元培学院师生赴山西省“书院实践之旅”,通过植树、聆听讲座、参观古建筑和学习传统文化等活动,使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了劳动的快乐,领悟了右玉精神的价值,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眼界,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更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文化自信心。大家纷纷表示,会将这次宝贵的经历和体验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同学感想:

  实践出真知,我跟随大家一起参加了植树活动。树坑虽小,挖起来可着实不易。挖土、植苗、夯土、浇水……一个个环节不容半点马虎。我们小组一共植了六棵树。亲身经历劳动后,再次望向漫山遍野的林海时,我更加感受到了这项工程的艰巨性。正所谓“七十年树木,七十年树人”。右玉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今日右玉,满目绿色,处处生机。参观了右玉的赛马、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产业,我看到了右玉的蓬勃发展和右玉人民如今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为此感到高兴。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会大力学习和发扬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孟子安 元培学院2022级本科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当我站在右玉县南山森林绿化丰碑下,脑中回想着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右玉绿化事业、年仅28岁就逝世的毛永宽的事迹,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从心头涌出。我意识到,我们当下奋进的道路,乃是先辈们诸多牺牲的尸骨铺就,新的时代使命在向我们号召,吾辈又怎能畏葸不前。中华民族的复兴亦是久久为功的事业,即使只是滚滚历史洪流中的一小朵浪花,我也应当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张玉蕊 元培学院2021级本科生

 

  右玉人书写的是一部慷慨激昂、迎难而上的壮丽史诗。从寸草不生到绿荫遍野,从黄沙漫地到碧水晴天,右玉人在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前赴后继,以最简单的工具,以最坚韧的意志,创造了生态绿化的奇迹。今日植树,犹可感土质坚硬、土壤贫瘠,可想当年,右玉的先辈们面对的是怎样的绝境?然而,这里的人们面对风沙的,不只有一双眼睛,还有两只手,两只最质朴却也最灵巧,最简单却也蕴藏着无穷力量,疮痕斑斑、扭曲变形却未曾放下铁锹、放下锄头的手!他们种下的,不只是树,更是一种精神,环望右玉,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那安居乐业、欢声笑语,就是他们永恒的丰碑!

  ——欧阳雅非 元培学院2022级本科生

 

  在大同,我们参观了云冈石窟和善化寺、华严寺这两座著名古寺。同以往旅游时的走马观花不同,这次参观有导游的讲解、有张老师的介绍,我的视线仿佛穿越千年,同能工巧匠交流精雕细琢的工艺技巧,石窟里的一笔一划、一勾一勒,哪怕经过岁月风蚀,其上凝住的匠心却万古长存;寺庙里的亭台楼榭、榫卯相接,构筑起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也述说着千百年文化交流交融的璀璨史诗。

  ——郭奕凯 元培学院2022级本科生

 

  在云冈,我亲历了文化的至巧。文化背后是人,每一处至巧的的文化都是人的创造。见云冈石窟佛陀威仪、法相庄严,想见其时人们礼佛风俗之盛;见窟内飞天由西方样态到符合中国传统审美之演化,想见雕刻过程中社会审美流变,以及北魏开放包容的气象、四海友人聚在洞窟内雕刻的样态。至巧背后是至朴,精妙的佛像、严整的魏碑,都是工匠一镐一锤开挖出来的。工匠是历史的亲历者与创造者,然而他们不一定知道。他们只是一镐一锤,一锤一镐。

  ——沈琨 元培学院2022级本科生

 

  随着当晚张老师的古建筑讲座,这场实践考察的文化之旅部分开启了,参观云冈石窟、善化寺和华严寺,探寻佛教文化与艺术在中国流传并嬗变的历程。记得从前在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一书中看到,南北朝佛像线条突出,有清澄峻逸之感;而唐朝佛像则面相圆润,逐渐产生女性化特征。在云冈石窟中亲眼看到这种差别,并且也看到佛像从佛教刚传入中国时的异邦人相到北魏孝文帝汉化国策下逐渐向汉人面相、衣着特征转变的过程。这也印证了书中“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一观点。在这趟实践考察之旅落幕之际,我深深地为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所震撼。

  ——赵亦阳 元培学院2022级本科生

 

  我们需要晋北黄土地的滋养与教导,黄土地上的精神也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两段行程,两份收获:右玉精神直接作用于现实的改造,而考古文保人的血脉延伸至精神的家园——前辈的北大人在其中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北大青年,我们或许难以复刻先辈的足迹,但我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厚植精神的沃土,在奋斗者的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理应成为我们每个人不渝的追求。

  ——丁润阳 元培学院2022级本科生

 

  三天之游,仿佛大梦一场,虽常常奔波在路上,但总有一扇窗为我开放,使我能够领略这沿途的风光,途中的瑰丽是为有心者准备的,人生在路上,而每一个“途中”都值得我体悟。我愿常怀一双亟待发现的眼眸,走近万万千千个生活的场景,体味遍布东南西北的各乡各地的风土人情,轻轻触碰这深藏于天南海北的千家万户之中,亭台楼阁的一砖一瓦之间的中华文脉。

  ——耿言博 元培学院2022级本科生

 

供稿:贾越如 张天曦 张瑞石

供图:马钧 张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