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住宿书院善衡图书室精彩书评 》 书评目录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书评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书评

冯妍慧  元培学院2015级经济学方向

一、战争背景与战争原因

 

1.雅典的扩张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在希波战争中贡献卓著的雅典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以此为契机,逐步确立自己在同盟中的领导地位,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而斯巴达在同盟中力量不断淡化,使雅典享有的特权地位更加显著。作为同盟领导者,她不断发动战争,扩大同盟,镇压叛乱,之后便是严格压榨。

 

   从经济上来说,同盟国需缴纳贡赋,雅典因此积聚了巨大的财力——这也是他日后可以放心参与战争的一项重要保证。

 

   从军事上来说,同盟国可以通过提供军费免除兵役,但当真正发生作战时,面对雅典征召,也需要按照同盟合约派遣军队参与战争。

 

   从政治上来说,雅典在同盟国中有着影响力,例如对于司法的控制,这对同盟国政治自主性来说是很大的限制。正是由于同盟国的供养,雅典得以保证本国公民的高生活水平。

 

   书中对雅典与同盟国关系的描述可以表现出,雅典始终在同盟国面前保持骄傲的跋扈态度。经济上遭受盘剥,政治上缺乏自主引起了许多同盟国的不满,同盟国想独立,非盟国不愿加入,这为日后埋了重要隐患。

 

2.斯巴达与雅典的直接接触与斯巴达的谨慎态度

 

 


 

  

   从斯巴达这方面来说,这一城邦因其英勇善战与严谨的秩序,始终在希腊世界中处于尊崇的地位,希波战争中同样表现出色。战争之后她与雅典关系处于亲密期。这主要是由于共御外敌的同盟关系和雅典的出色表现赢得的尊重。然而,大小摩擦很快就开始了。从斯巴达与雅典的直接接触来说,书中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米斯托克利修筑雅典城墙时对斯巴达采取的欺骗策略。斯巴达对此反应比较平和,可以看出两邦仍处于亲密期中。而雅典的态度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从起初出于恐惧而采取欺骗拖延的手段,到城墙建好之后马上转为强硬。这里出现了第一次对于“力量决定地位”的描述。雅典通过此手段防御力量增强,面对斯巴达时更有了底气。

  

   第二是在提洛同盟中,斯巴达统帅个人问题遭受诟病,在这一事件得到处理之后,斯巴达未派出新统帅在提洛同盟中的影响力开始弱化,实际领导权让渡于雅典。雅典因此得以顺利扩张。

 

   第三次是斯巴达国内暴动请求雅典援助时期。这是两国性格上第一次直接碰撞,雅典的冒险和革命精神不被斯巴达认可,并且受到猜疑。双方开始彼此不满。之后的冲突包括彼奥提亚和优卑亚两次战争,在战后都签订了和平条约,然而第一个和约很快被破坏,第二个三十年条约也没有实现真正和平。实际上在这段时期作者对于斯巴达着墨不多,面对雅典的扩张,斯巴达反应甚少,加之深受本国叛乱困扰,其更多是在被动守卫自己的势力空间。这种放任实际上给了雅典更大的发展空间。作者在之后通过科林斯代表的不满表达出了斯巴达在这一点上谨慎无为的“慢性子”。

 

3.矛盾的激化及战争的决定

 

   

   不同于斯巴达的极度谨慎,雅典积极冒险的扩张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开始引出了与外界更大的矛盾。雅典与斯巴达同盟在优卑亚冲突后签订有三十年的和平条约,然而和约之下暗流涌动。影响最大的便是雅典与科林斯的两次冲突,其一是关于科西拉的争端;其二是在波提狄亚的战争以及其后这一城邦被围。在这两次事件中上利益受损的科林斯求助于斯巴达,并在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会议上谴责了斯巴达的不作为,放任雅典势力膨胀以至于同盟国利益受损,而此时仍然冷静观望的话便无异于雅典的帮凶,因此,科林斯强烈要求发动战争,给雅典以报复。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相应。

 

   面对这样的控诉,雅典代表的反驳态度也看不出什么诚意,他们的回应更像是带着优越感来展现自己的力量,强调了雅典公民的荣誉与勇气,并认为他们的统治和必要的镇压行动是合理的。

 

   此外,雅典的盟友麦加拉和厄基那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斯巴达对雅典的三次通牒中,第二次与第三次都提到了这两个城邦,要求给予他们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书中也提到了厄基那代表不公开的参与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决定是否开战的大会。可以看出,雅典不只在同盟外树敌,在同盟中也失了人心。这同样给斯巴达以借口,从之后的战争发展来看,“解放希腊”的口号给伯罗奔尼撒同盟带来了许多便利。同盟之间的直接冲突与雅典同盟内部的不稳定要素,可以说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而雅典国内,伯利克里的演讲坚持了强硬的态度,分析了自身财力雄厚,海上力量强大等优势,亦说明了斯巴达同盟战术的不便利与同盟平等会议的低效。同时,他将战争归因于斯巴达一意孤行希望开战,而不选择诉诸法律裁定,从而使雅典占据了道德高地。他卓越的政治家才能在此时显露无疑,联系后文看,他对对战争走向的判断确是精准。

至此,战争即将打响。

 

4.修西底德对战争原因的看法

 

 

 

  修西底德在书中明确说明,很多人认为以上的几次明显冲突是导致和约破坏战争爆发的原因,但是他探求本质,认为战争深层的原因在于雅典同盟势力的扩张引起了斯巴达联盟的恐惧,因此导致战争。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将战争原因表述为新旧强权势力争夺希腊世界领导权,这也是现在名词“修西底德陷阱”的由来。一个新的强国的兴起必然会引起老牌领袖的不满,矛盾积累之后必然引向战争。

 

  关于这一真实原因,学界存在一些争论。有学者认为,修西底德对于战争原因的认识是有阶段性的,在战争的第一阶段,他也认为雅典同盟与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冲突和雅典同盟内部的不稳定性是直接原因,而后期随着战争发展,战争意图逐渐显露,修西底德对于政治力量的认识有了改变,在本书后来的修订中,重新提出了所谓的“最为真实的原因”。但是罗德斯(P. J. Rhodes)在研究修西底德记叙的战争原因的文章中,对上述观点表示反对,他大量引用原文,认为从书中看不出修西底德在认识上明显的变化,材料的组织是完全按照逻辑来的,先在第一章亮明观点,然后由浅入深,从表面上的冲突到追述雅典势力扩张,说明表面原因与内部原因。同时在书中始终透露出战争的不可避免,使得人们更加确信修西底德思想的一致性。另外还有观点认为,两个类型的原因其实是相通的,对于希腊词汇的理解偏差才导致了后来的争论。但是罗德斯进一步阐述,不否认这一情况,不过后者作为更不为人所知的原因可能起到了核心推动的作用。

 

  我对这种说法较为认同,原书中伯利克里演讲词和伯罗奔尼撒同盟会议中科林斯的控诉是有力的佐证。另外,政治地理学中的国家有机体理论也可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处于扩张期的雅典在整个通过军事同盟与贸易联系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并以海上力量作为确保本国发展、繁荣与安全的重要基础。在雅典不断扩大生存空间的时候,其与陆上传统霸主斯巴达的矛盾也就不可掩盖,由此引发了战争。

 

二、战争过程

 

 对战争过程的梳理分三阶段进行,即阿基达马斯战争,《尼西阿斯和约》与西西里远征时期,爱奥尼亚战争时期。战争内容书中记述十分详细,没有必要完整复述。所以,我将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对战争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并在这一过程中插入对于希腊社会中某些特质的思考。

 

1.阿基达马斯战争

 
 

(1)伯利克里对战争的规划与修西底德对民主制的看法

 

 战前伯利克里的演讲已经勾画出他对战争进行方向的预期。对雅典来说最有利的策略是在陆地上的战争避过锋芒,保留人力资源,并通过丰厚的财力保证物资供应和吸引同盟国中海员,依仗其海上力量对伯罗奔尼撒同盟骚扰。在战争的头几年,这一策略实施得不错,也使得雅典在战果上未落下风。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按照这一战术布局,战争走向将会如何。首先,雅典避开陆地战争,人民退入城中,可以保证大多数公民的生命安全。其次,如伯利克里所说,雅典富有,那么这部分退守民众的基本生活所需也可以从外购买,无需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这是物质基础上的保障。同时,雅典战争上的优势体现在海上力量,海军骚扰伯罗奔尼撒沿海,劫掠物资,并以极度灵活的作战方式消灭对手的同时,保全自己,此时,斯巴达同盟的海军远没有与之对抗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军事上雅典占有优势。斯巴达出兵蹂躏亚狄迦始终不会有收获,那么战争就会陷入持续僵持阶段。在供给军费上,贫穷的斯巴达显然无法支持更长的时间。所以来看,形势是利于雅典一方的。

 

  但是这种设想很快被突如其来的瘟疫打断,瘟疫的损失加剧了民意的沸腾。面对这一混乱紧张的局面,伯利克里再次强调雅典民主制度优越性,强调这一制度下民众所具有的优秀品格和良好秩序,申明利用海军优势的战略,并指出求和等于放弃帝国统治,以此方式,鼓励大家重拾信心。修西底德在这一阶段的记述中,表达了对伯利克里个人的高度赞扬,但透露出对民主制的草率与缺乏智慧的不满。例如,在民众重新选举伯利克里为将军之后,书中有一长段的评说,表明了在一个贤明领导人带领下,彼此平等的民众参与国家事务是十分合理的方式,但是在缺少合理领导的情况下,有很容易走向内部斗争,自我毁灭的泥潭。而我们所知的雅典民主,与此不完全一致。实质上的民主不应有个人能力的差异,领导者的选举完全是基于公平的抽签,而非因公民的才能与魅力,当一个人能力强到使得民众认为其威胁到了民主制度,还应当将之放逐,雅典领袖地米斯托克利便遭到了这种对待,虽然其带领的修筑城墙保护了雅典人的利益。

 

 

(2)从科西拉的内乱分析希腊世界广泛卷入这一战争的原因

 

 战争另一个主要战场是伯罗奔尼撒西部及希腊西北部地区,在爱奥尼亚海和科林斯湾附近发生过一系列战争。这段期间,雅典的海军优势表现得是较为显著的,但随着战争进行,伯罗奔尼撒同盟对自身海军力量建设越发留意。其余的战事仍是互有胜负,值得一提的是科西拉的政变与之后一系列的不稳定。科西拉国内政变发生原因是不同政党的分歧与利益斗争,也反映当时普遍存在的政治制度选择上的巨大冲突。而此时在战争的大环境下,作战双方领袖国又分别是民主制和贵族制的坚定拥趸,因此随着战争形势变化,国内派系也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此时,作为一个城邦整体而言,符合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应当是保持中立,并随着战争形势渐明朗来决定是否需要依附某一方。科西拉是有这样的资本的,首先作为少数拥有强大海军力量的国家,战争任何一方都不希望与她为敌,其次,科西拉虽然之前与雅典有过同盟协定,但只是防守同盟,实际上并不该使用于在这一地区的战争。依托海军筹码,又没有道德上的约束,科西拉的形势应当十分乐观。然而城邦的民众没有实现这样在战争中保身甚至牟利的路径,而是基于个人利益,希望依托外部力量达到在城邦中的绝对领导,以此获得在城邦这一小范围中的利益。在双方势力接近时,这一斗争的损失是巨大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阴谋,看到了对神圣之物的践踏,看到了将城邦变为地狱,氛围变得恐怖,杀戮让人们变得疯狂,所有的秩序都被践踏。这种基于贪欲和野心做出的决策代价巨大,经历内耗后的城邦已经变为雅典的依附国,失去了保留政治上自主的机会。更为不幸的是,两大阵营的对立蔓延到了整个希腊世界,几乎所有的城邦中都上演了党派之争,悲哀的气氛弥漫起来。

 

  由于这一问题对于研究当下的国际格局仍有影响,所以我在此补充一点,讨论为何城邦发展的走向如此大程度地偏离了最佳选择。从上文来看,是由于民众个人目标与城邦总体目标不一致,两个党派斗争的结果。要想实现派系利益必须革命,在城邦中享有唯一的决策权,在此之后,仍采取中立态度也未尝不可。所以,在两期均衡框架下考虑,先获取城邦统治权,在带领城邦保持最大利益或许应当是最优化决策。

 

  这种解释是考虑了国内的选择,但在对世界格局的判断中,显然需要同时考虑大环境,即,在两极战争状态下,科西拉是否可以保持决策独立性。在这一点上有一个成功的例子,西西里。西西里的内部冲突给了雅典渗入的机会,但是随着战争继续,西西里岛上的城邦达成了内部和约,不参与希腊本土的战争,联合起来,反对雅典在西西里的势力,保持自主。这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前文所述的最优结果。这种形势的出现有赖于西西里远离雅典,被征服的难度大,从而岛上城邦联合后强大势力更具威慑。类比近现代也有国家采取联合的方式以求摆脱在大国影响夹缝下生存的尴尬处境。那么这样的条件科西拉是否具备呢?我已经提到过,科西拉重要的筹码是其海军力量,要继续巩固自己海上势力的雅典在最初的争端中愿意对其施以援手也是基于这一原因。而伯罗奔尼撒同盟一方也有组建海军力量的需求,所以会极度重视对科西拉的争夺。在这种环境下,其海军优势也成为招摇的目标,想保证独立极为困难。而从地理上来讲,科西拉虽然处于西北部,但是雅典从其在诺帕克郡的海军基地前往或是斯巴达通过在阿开那尼亚地区的盟国前往都较为容易,不具备西西里岛一般的地理保护。内外势力互通消息,最终使得科西拉从可以保持中立的局面滑入争斗内乱的困境。其他城邦也难以避免这种局面,这或许可以解释这一战争波及的广泛。

 

 

(3)战争扩大与战争双方的危机

 

 除了上文提到的希腊西部和西西里卷入战争,希腊东北部地区也是重要战场。引起战争的直接原因之一波提狄亚争端就发生在这一地区。而马其顿势力作为墙头草,始终摇摆不定,反复结盟背盟也加剧了该地区的不稳定。该地区最为重要的事件是斯巴达将领柏拉西达连续取得的胜利。他依托本有的几个亲斯巴达城邦,夺取安菲玻里等城邦,并收服门德、塞翁尼等原属于雅典联盟的小城邦。这一系列成绩的获取应当算是相对顺利,柏拉西达经常采用劝服而非战争的方式,几个小城邦更是主动归顺。在前文分析战争原因时便已经说明,雅典对于同盟国骄横地统治引起了不满。经济上遭盘剥,政治上无自由的同盟国实际上已经离心背德。而柏拉西达又很好的展现了斯巴达原定的“希腊解放者”姿态,因而十分得人心。从人心向背来看,斯巴达甚至带有正义性。若她能成功采取措施使得雅典同盟内部分崩离析,并承诺给予保护,那么的确是有胜算的。可是出于修西底德所述的本质原因,斯巴达只是想遏制雅典扩张,以求保护自身利益,是防守型的态度。所以,斯巴达城邦的会议为自身考虑轻易地便放弃了主动归附于她的城邦,使之面临屠杀的悲惨境地。

 

  从源头说,柏拉西达这次行动的动机也是出于被动。雅典偶然占领了斯巴达境内的派罗斯,围困了420名斯巴达军官阶级的重装步兵,斯巴达处处掣肘,又无法收复,订立和约、赎回这些人的要求遭到了雅典的拒绝。后由于意外,被困的大多数重装步兵被消灭,有120名属于斯巴达军官阶层的重装步兵被俘。在谈判不利的情形下,斯巴达派柏拉西达前往色雷斯地区,占领几个雅典同盟国,以增加筹码。

 

  重装步兵被俘带来的震惊是巨大的,此前一直以勇气闻名的斯巴达士兵从未投降。派罗斯的事件是重要转折。斯巴达人急于达成和约,一方面是由于这部分人在国内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斯巴达勇气的消磨。在此需要说明,在希腊城邦的作战中,勇气是决定战争发展的重要因素。书中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多次提到了主帅在战斗之前的演说,勇气与对城邦的责任永远是最重要的两个主题。作战方式要求士兵必须有这种精神。在重装步兵的战斗中,先退却的一方必然在混乱中损失惨重。

 

  斯巴达勇气的削减是战争持续扩大的一个结果,作为其战斗支柱的勇气与自信的丧失加剧了斯巴达人对于战争未按预期发展的焦虑,而在国内他们始终受希洛人叛乱的困扰。而雅典也并不更加轻松,战争拖延挑战了他们获胜的基础——财力。书中提到了雅典财政渐颓,需要临时向公民征税,或者提高同盟国缴纳贡赋的数量。在修西底德记述之外也曾发现记录有重新核定各邦缴纳贡金,大幅提高额度的铭文。战争陷入持久,几乎拖垮了雅典引以为豪的经济繁荣。之后在色雷斯地区战争形势的不利显然对雅典是雪上加霜。同盟国相继叛乱也使得雅典帝国内部危机越发明显。雅典民众甚至已经后悔没有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答应和谈。

 

  战争进行至此,双方都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显露疲态。在城邦内部一些人员的促进下,达成了暂时的休战和约,并在之后不断修订,扩大了范围,细化了内容,订立了正式和约。

可是,根本矛盾没有消除,战争便不会停止。

 

2.《尼西阿斯和约》与西西里远征时期

 

 
 

(1)《尼西阿斯和约》的脆弱

 

 战争扩大,双方都面临内政外交方面的困境,在一些当政者的促成下,《尼西阿斯和约》签订了,之后双方又进一步订立了五十年的同盟条约。和约共十八条,第一、二条保证了宗教事务的神圣与独立性;第三、四、五条规定了在和约有效期内,双方不得损害对方利益,发生矛盾应通过法律解决;第六、十二、十三条规定交还对方原有势力范围内的领土;第七、八、九、十、十一条裁定了中立国的地位,对这些城邦的居民做了合理处置,客观上给予了他们独立自主的权利;第十四、十五条交换了俘虏;第十六条突出了对背叛雅典同盟的城邦雅典有绝对的处置权;第十七条是条约合法性的保证;十八条规定未尽事宜可以在双方同意下修改。然而这一和约是脆弱的,其内容规定看似合理,却为之后埋下了隐患。

 

  首先,从和约签订这一行为本身来说,进行了十年惨烈战争的两方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成了和平甚至同盟协定,让人震惊。面对这种突然的决定,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一些城邦难以接受,尤其是与雅典结怨甚深的科林斯或惧怕雅典报复的原同盟国麦加拉等。不同于雅典同盟内由雅典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情况,伯罗奔尼撒同盟国之间相对平等。斯巴达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强迫盟国接受和约的行为丧失了战争之初确立的“希腊解放者”,也无法解决盟国利益受雅典侵害的问题,更无法遏制雅典崛起,所以难以服众。

 

  在这种张力作用下,第三方势力的形成便不可避免。亚哥斯为首的同盟开始登上舞台,并在这段表面和平下的局部冲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亚哥斯是斯巴达世仇,二者间的和平条约也于近日到期,从军事能力、在希腊世界的影响力来看,她有担当一方力量中心的机会。然而,在两极格局中,第三中心的处境时常面临尴尬。首先,是新同盟内部的不团结。亚哥斯同盟依托的力量主要来自原伯罗奔尼撒同盟国,亚哥斯的目的之一也是确立自己在伯罗奔尼撒同盟的领导地位。但是这部分倒向亚哥斯的同盟国,如科林斯、伊利斯等,本身便有较强的能力,否则也无力拒绝斯巴达的要求。科林斯始终保持较高独立性,后更是由于亚哥斯与雅典结盟,更加远离这一同盟。伊利斯也因自己主张没有被采纳,“径自回去了”。可以看出同盟松散,力量差距太小,领导力不够。而且,亚哥斯属于民主政体,这一方面有利有弊,虽然吸引了同时民主政体的城邦如门丁尼亚的加入,却不易取得原同盟中贵族制城邦的信任。其次,是亚哥斯还不足以挑战原有领袖的权威。受派罗斯困境的影响,斯巴达受人尊重的荣誉变得暗沉,但是经过门丁尼亚苦战的胜利后,威望重新建立起来,亚哥斯也完全失去了与之平等谈判的资格。亚哥斯可以算是在雅典与斯巴达的夹缝中求生存,先后与两方订立四次同盟条约,随着城内民主党政变,才算是完全沦为雅典的附庸。

 

  其次,斯巴达与雅典的关系也难以按照和约所定,达到和平的程度。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城邦内当权者的影响力。这一和约的订立一定程度上说是当时的双方领袖促成的结果,因国内政治力量的变动有其脆弱性。在斯巴达方面,新任检察官中有反对者,在雅典方面,亚西比德,这位将在之后战争发展中其重要作用的投机者粉墨登场。第二是和约中关于交还原有势力范围内的城邦统治权的规定,这种直接转让利益的行为,实现的困难程度可以预见。在色雷斯的斯巴达军队虽然撤回,但是安菲玻里还是没有及时归还。关于巴那克敦的谈判同样十分不顺利。

 

  第三,两大国订立同盟并不能阻止局部冲突。比如,埃彼道鲁斯和亚哥斯的战争一定程度上将两个大国卷入。还有一个修西底德绘声绘色描述的事件发生在米洛斯,他以戏剧形式记述了双方交谈。虽然这个岛的存亡对于战争发展影响不大,但是可以体现出另一个贯穿全书的思想,即有力量的一方才有主导权。这一城邦与斯巴达有着种族上的密切联系,但不属于同盟国,因此不受条约保护。雅典需要继续巩固自己的海上力量,无法容忍海上独立国家的存在,也要斩断这一城邦在之后可能的战争中帮助斯巴达的机会。由此也可以看出,雅典深知和约不能带来和平,只是一个短期休战协定,需要抓住这段机会继续扩大自己的优势,削弱对方基础。雅典在征服这一城邦之后,将适于服兵役的俘虏全部杀掉,妇女与儿童充为奴隶,米洛斯的惨状激起了剧作家的悲愤,根据本书译者补充,幼里披底的悲剧《特洛耶的妇女》便描述米洛斯陷落之后的惨状。

 

  综合以上几点,尼西阿斯和约发挥效力的时间中,希腊世界实质上仍处于战争状态。

 

 

(2)雅典人远征西西里

 

 雅典远征西西里的失败是战争力量平衡打破的标志。雅典远征军全军覆灭,优秀将领尼西阿斯和德谟斯提尼被杀,帝国在经济上和人力上都蒙受巨大损失,不可避免由盛转衰了。回顾战争进程,也有许多值得思索的因素。在这里主要提及雅典盲目自信与野心膨胀导致的民主决策失误。

 

  西西里在古代世界中,始终扮演供给物资的重要角色。雅典出兵西西里,名义上是要帮助受侵略的城邦,实际上是以此为借口,统治西西里,攫取利益。尼西阿斯试图劝说大家放弃这一危险想法。他说明,现在远不是应当冒险的时候。如果出兵,会面临在希腊本土和西西里岛两面受敌的局面,一旦输了,必会消耗重大,给了斯巴达可乘之机;就算赢了,也难以相隔如此远去统治西西里,只会使得别有用心者获得好处。而当下连自己盟国的叛乱尚且没有平复,为何要为别人利益,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就算西西里的叙拉古强大起来,对雅典来说也没坏处,他们不可能有侵犯希腊本土的能力,相反,三角关系反而会形成制衡,更利于局势稳定。所以,最有利的决策应当是隔岸旁观或者仅通过展示实力取得威慑效果。而亚西比德立刻在公民大会上反驳。首先通过辩解洗刷自己的坏名声,之后的鼓动使得民众更加膨胀,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建设更伟大的雅典。其演讲透露出傲慢与轻敌,经他吹捧,远征显得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雅典民众对远征迫不及待了,组建了庞大而功能完备的军队,全国上下热情高涨,期待带来一场能与这气势相匹的胜利。而审慎的尼西阿斯在这种气氛中也不得不妥协。

 

  在西西里的得到战争却十分不顺利,亚西比德一开始就想要采取用游说的方式争取一部分城邦支持,再进一步占领整个西西里岛。但是西西里的城邦大都知道雅典的真实目的,除了延请雅典人前来的厄基斯泰之外,只有卡塔那和那克索斯可以作为雅典的支持,其他多拒绝合作或虚与委蛇。叙拉古也有一统西西里的企图,所以如卡马林那之流更愿意看双方势力同时削弱。伯罗奔尼撒同盟方则采取明中派兵或暗里供给资源的方式站在了叙拉古一边。雅典陷入了持久战,很快面临兵力损失、资源耗尽的窘境。尼西阿斯写信请求雅典人正视这一处境尽快撤兵止损,然而国民的热情仍没有消退,又派来一支同样壮大的军队。然而,这一次,雅典的海上优势被挑战了。叙拉古军队采取的固定战船,变海战为陆军重装步兵陆上作战的方式使得雅典海军损失惨重。雅典优势逐渐丧失使其消磨,最终,由于地理环境不熟悉和混乱的作战,雅典军队完全失败。

 

  野心家的鼓动和民众的盲目自信应对这一次失败负重要责任。修西底德再次批评了人民的普遍平庸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民主制度的弊端,如尼西阿斯一般的精英领袖考虑长远,可惜在当时环境中也是无力回天。

 

  战争的形势彻底改变,战火又要在希腊本土燃起。

 

3.爱奥尼亚战争时期

 

 

 

 经过西西里的远征,雅典财力耗尽,人员损失惨重,海军力量也几乎荡然无存。雅典人动用了最后的资金,重整旗鼓,开始迎接新的战争。其势力衰减使得同盟国纷纷叛乱。但她的决心与勇气的确让人震惊,又在战争中又坚持了许久,直到内政混乱才真正拖垮了帝国。

 

  斯巴达方面,亚西比德向斯巴达出卖了自己的国家,引导其在亚狄迦的狄西里亚建立了军事基地,这一基地在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海军力量的建立改变了战争局势,双方此时在陆上与海上都各有胜败了。

 

  波斯势力的加入使得战局更加复杂。他先与斯巴达订立同盟,却不愿意按约付给军费,后来,斯巴达方面否认了和约中有损希腊权益的事,更使得波斯代表大为恼怒。波斯势力后来与亚西比德一起,或者说是被亚西比德利用,在雅典的内乱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希腊民主斗士的雅典,也经历了内战的混乱,不可谓不讽刺。城邦内一度建立起四百人议事会的贵族制整体,寡头当政的城邦与支持民主的军队势不两立,气氛恐怖。人们开始互相怀疑,互相杀戮。这是一个大国的自我毁灭。这种混乱诞生于战争之中,受政治家野心的催化,加剧了雅典的灾难。后来四百人议事会被颠覆,介于贵族制与民主制之间的过渡机制名义上的“五千人”政体使得雅典国内暂时稳定下来。

 

  雅典后来又经历了在优卑亚的海军惨败和塞诺西马的胜利,修西底德的记述就到此为止。

 

三、总结

 

   战争结束,雅典失败,帝国解体。从本文的梳理与分析中,我们也多少可以看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对同盟国的压迫造成了后期的“失道寡助”局面。城邦内冒进的气氛促成了远征西西里,损失了帝国的大部分力量。在战争后期内部不稳定因素爆发,政治上投机者的作用加剧了混乱。战后,雅典仍陷入了长久的混乱,苏格拉底正是在这段时期的内乱中被处死,这是文化上的重大损失。

 

  这场战争对整个希腊世界来说都是灾难,其他城邦的遭遇也没有好于雅典。希腊人的骄傲与美德在战争中只剩悲哀。

 

  修西底德不仅记述历史,还给出了两个不变的准则:人性不变,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利益,并且往往有短视,缺乏长远目光的倾向;力量决定主导权的法则也不变,对话的基础不是美德与尊重,而是利益与力量。读这本书,需要接受悲惨的战争,更需要正视无情的战争规律。这种逻辑在每一次的抉择中都会发挥他的作用,因此,我们很难说已有的悲惨不再发生,事实上,悲剧甚至从没有停止。对修西底德的研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段历史与冷战中的两极格局太相似。此书描述的希腊世界看起来全面而真实,很难让人忘记始终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和紧张气氛。

 

  幸运的是,我们仍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可以史为鉴的警醒需长存。

 

 

参考文献

1.《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西底德著,商务印书馆,1960年。

2. 伊恩·莫里斯,巴里·鲍威尔《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3. “Thucydides on the Causes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P. J. Rhodes, Hermes, 115. Bd., H.2(2nd Qtr.,1987), pp.154-165.

4.黄洋《修西底德的理性历史建构》,《历史教学(高校版)》第6期,2007年,7-12页。

5.《人文地理学》,赵文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TOP